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的、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读完《皮囊》就像是深秋里得的一碗冷粥,缓缓入口,胸口总是时不时起一片小疙瘩,凉气入肺,委实让人一阵清醒。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克制两个冲动:一个是停下读书写一篇书评,另一个是读完之后检索其他的书评。


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前者是因为这本书让我有很多代入感能够感同身受,我期盼着在阅读中能找到和他更多的共同感。后者是我希望能找到和我更多有相似感受的人。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好看,正如蔡崇达所说,十一年的新闻从业经历,给他带来了可以面对自我,面对自己在乎的一切人的笔力。


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人,24岁担任《生活》月刊《周末画报》的新闻版主编,27岁便成为了《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担任《中国新闻周刊》的主编。《皮囊》是他在2014年出版的散文集,初上市便广受好评,出版两个多月,销量突破20万册。蔡崇达曾这样评价《皮囊》:书里没有一句废话。

韩寒说:他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岩松说:这本书从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

刘德华说:看这本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当我了解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印象是非常混乱的,我甚至以为它是一本作者关于互联网的亲身经历。可笑的是我曾经以为我根本不会对它产生兴趣,更可笑的是,我是把它作为一本研究写作技法的书买回来的。翻阅后,遗憾的是:我猜错了。庆幸的是,我买对了。

皮囊是一个作品集

作品从14个温馨而残酷的小故事开始,把作者自己,他身边的的家人朋友,一点一点,剥离皮囊袒露灵魂出来给我们看。

显然这本书不是一次性完工的,作者不舍弃当年写下的篇章,还选择将它们拼凑在一起。非但没有显得突兀不连贯,反而更显真实。与其用“拼凑”一词来形容作品,不如说是作者本人各种人生标点的集合。停顿、惊叹、转折、疑问、结束、引用,随即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浑厚的笔力

这也是我开始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我的注意力最开始便集中在他的笔触上,蔡崇达自己说,他身上有一种源于晋江小镇混沌的厚重。

就如同你正漫步在街上行走,突然一阵大雨倾盆而下。在你驻足等待的时候,你忽然在这突兀的大雨中想起,你年少时曾经失去的物件,某个你在回忆中倍感珍惜却忘却容貌的那个人。思念涌入脑海的瞬间,顷刻便泪如雨下了。因为在你思念的同时,还有个声音在你耳边喃喃低语:我们回不去了

当而立之年的蔡崇达在作品的后半段阐述自己的经历时,我看到了那个深知自己已经泥足深陷却决定开始思考人生的自己。不得不说,思考人生问题的年纪一代一代变得提前了很多。感谢这些靠不住的生活,让我们无法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安稳到老。


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这个年代有两种彷徨,一种在奔波中找不到安定,另一种在安稳中,空虚的想死。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片海,这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隐藏着各种危险。前者在岸边双腿打抖,尿了一裤裆还要怒骂波涛汹涌。后者炫耀了一番,凑足了一群人围观,然后才敢扎个猛子下去,最后沉在海底。而蔡崇达对这片海的态度是:找到和每一片海的相处距离,找到欣赏他们的最好方式。

这本书直面了所有到了那个年纪的有那种感受的青年人。让我们活成皮囊,忘记理想或者为理想过度偏执的理由是什么-----怕!


读完《皮囊》才明白:踏雪无痕的是理想,泥足深陷的是皮囊


通过“皮囊”看灵魂

皮囊作为一本畅销书,有着天然属于畅销书的灵活:文字的排版、封皮的设计、厚度的考量、以及给予读者的自我暗示空间。

通过皮囊有人怀念起青春激昂、有人后悔折腾多年一事无成、有人想家了。总之读出什么都不为过。透过皮囊,我们不光看到蔡崇达和书里的人生,更看到了自己,和记忆力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

39.8元,透过别人的风浪,体会自己的故事,选择不一样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