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能夠消化吸收飲食並將其精微轉化為氣血以及調節水液代謝。

脾統血,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能夠統攝周身血液正常運行不溢於血脈之外。

此外,脾主升清,能夠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並上輸於心、肺、頭目以營養全身,並且能夠維持人體內臟腑位置相對恆定。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現代醫學表明,脾臟儲存人體10%的血液,相當於體內血庫,同時能夠產生淋巴細胞,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能夠吞噬清除血液中衰老、死亡的細胞。

脾臟功能如此強大,脾臟組織卻非常脆弱,若破裂出血只能手術摘除,無法修復。

因此,調養脾臟,十分重要!

脾臟失養有何危害

1、脾失運化,氣血虧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脾主運化,脾氣健運,機體消化吸收功能方能健全。若脾失健運,機體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可見腹脹、便溏、食慾不振、倦怠、乏力、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症。若脾運化水溼功能失常,則水溼、痰飲內生,可見水腫、眩暈等症。 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虛營養不足則肌肉瘦削、潰瘍久不癒合、四肢痿軟無力。

2、 脾失統攝,血證生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血液虧虛,可見頭暈、眼花、口、唇、面、爪甲色淡等症。脾統諸經之血,脾氣足則能統攝周身血液正常運行而不溢於脈外,若脾失健運,血脈失統,血不歸經,可見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

3、脾失升清,中氣陷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脾主升清,宜升則健,其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方能正常吸收、輸布,臟器維持位置恆定。若脾氣升清不能,可見神疲乏力、眩暈、洩瀉等症,或久瀉脫肛甚則內臟下垂等。

如何調養脾臟

1、飲食有節少甜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脾喜燥惡溼,脾為陰髒,易為溼邪所困,影響升降運化。肥甘厚味易生溼邪。

故應少進甜食、葷食;

多吃山藥、土豆、紅薯、薏米、蓮子、芡實、香菇、白鵝、土雞、糯米、蜂蜜等健脾補氣祛溼之品;

還應注意減少食量和進食速度以減輕脾胃負擔,每餐七分飽,晚飯少吃或不吃;

多數上班族飲食不規律,晚飯較晚且常吃完就睡,導致消化功能異常,建議晚餐至少2小時後再睡,並且三餐定時;

專家推薦養脾食療方——推薦薏米粥(以60g薏米熬粥)、四寶粥(蓮子、山藥、薏米、芡實等比熬粥)。

2、起居少坐防寒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十個胃病九個寒。

冷飲及生冷冰凍食品會加重寒溼,傷害脾胃,當少食並注意脾胃及脘腹部位的保暖,避免衣著過少或直吹空調風扇;

運動有助於胃腸蠕動,建議飯後1小時內散步促進消化,避免久坐胃腸運動緩慢影響消化,避免打球、跑步等劇烈運動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3、情志舒暢少思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脾主思,思慮過度易傷脾神,影響食慾及消化,故應避免思慮過度;

同時,脾屬土,肝屬木,肝木橫克脾土可致土氣壅滯,現代人普遍肝火旺,當控制自己情緒,少發怒,多享樂,感恩、向善、快樂,肝氣順暢則脾土安康。

4、經血宜通揉按

(1)推揉脾經調體型,脾經在下肢分佈在脛骨內側緣,可沿此經脈上下推按,在敏感穴位可多加按揉,以痠痛為度,早晚各2次。此法能夠使胖人減重、瘦人增肥。

(2)按揉穴位健脾運,選取血海(祛瘀生新,引血歸脾)、陰陵泉(健脾祛溼)、地機(活血理血,健脾利溼)、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三陰交(健脾益血)、太白(健脾補脾)、公孫(運脾調脾),用大拇指或食指進行按揉,每穴半分鐘,順時針和逆時針各按揉30次,自我感覺局部酸脹為度。每天2-3次,每次從上至下,按揉三個週期。

穴位位置及取穴方法如下:

  • 血海:屈膝,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取穴法:屈膝呈90°角,醫者立於患者對面,以手掌心對準髕骨中央,伏於膝蓋上,二至五指向膝上伸直,拇指約成45°角斜置,拇指尖下取之。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在脛骨後緣與腓腸肌之間。取穴法:仰臥或正坐,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即是。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 地機:在陰陵泉下3寸,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取穴法:於陰陵泉下3寸所作水平線和脛骨內側面後緣交點處,當脛骨內側緣與小腿三頭肌間的凹陷中取之。(陰陵泉在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取穴法:當脛骨內側緣與內側髁移行部和腓腸肌內側頭的凹陷處取之。)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 足三里:在犢鼻(髕韌帶外側凹陷)直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取穴法:於犢鼻穴下四橫指所作水平線和距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平行直線交點處取之。或屈膝令患者同側手四指併攏,拇指與四指成90°,以拇指內緣按於髕骨上緣,餘四指沿髕骨外緣直指向下,當中指尖到達處取之。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 三陰交:在內踝尖上3寸,當脛骨內側面的後緣。取穴法:四指併攏,以小指下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與脛骨後緣交點處取之。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 太白: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 公孫: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法:由拇趾內側後第一關節向後推有一弓形骨,其後端下緣之凹陷處取之。
總是水腫、眩暈,可能是脾臟失養,專家教您四個方法調養脾臟!

來源:五味齋醫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