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从国家粮食生产、存储、流通等全产业链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应当对国家粮食安全抱有足够的底气。

文 |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吴丽华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0年5月26日,“三夏”时节,河南省麦收正酣 图/新华社发

“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滑县,麦收时节,年过七十的孔庆伟,特意花钱让人把收获的几千斤小麦运回家,存了起来。

年初,因为疫情,两个回老家的儿子难得待了近一个月,没法出门工作,孩子们都着急得很,但孔庆伟心里很踏实。

“家里有粮,地里有菜,院里还有鸡鸭,过再长时间也不怕。今年新收的麦子再存起来,来年孩子们回来过个一年半载,都不用发愁吃饭问题。”他如此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存在自己手里,更为踏实。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持有孔庆伟这种朴素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收购量减少近18%。其中小麦第一大省、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的河南,累计收购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降幅近40%。

这个数据一度引起高度关注,还上了热搜。作为夏粮主体,小麦收购量减少,意味着什么?粮食不够吃了?要不要囤点粮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事实上,仔细思考其中的细节就能看到,这里所说的减少,是收购量减少,而不是产量。

从产量数据来看,今年我国夏粮再次丰收,实现了十七连丰,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仅全国范围内小麦、稻谷的库存量,就足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口粮绝对安全,无需屯粮抢粮。”这是官方渠道反复传达的信息。从《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期对国家粮食生产、存储、流通等全产业链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应当对国家粮食安全抱有足够的底气。

“庄稼老头长得怪,你越涨价越不卖”

产量创下新纪录,为什么收购量却减少了?

答案是——惜售。

“今年麦收时节,小麦价格有所上涨,一些农民和种粮大户惜售,而且由于小麦价格本身已经高于国家托市收购价格,不少地方托市收购没有启动。”说到引发高度关注的小麦收购量减少,河南省商丘市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宋肃远如此解释。

宋肃远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面粉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他并不担心缺粮,“市场上粮食供应充足,而且当地面粉及面制品加工企业处于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状态,24小时满负荷运转的面粉加工企业只有10%,夜班能够满负荷生产的企业,也只有40%左右。”


“所以,消费者完全不用担心面粉、挂面等供应问题。”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市场需求不足情况下,之所以出现小麦价格上涨,农户惜售,很大程度上源于玉米价格上涨,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部分人的心理影响。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0年4月3日,重庆市民在一家超市的粮食销售区域内选购大米 图/新华社发

由于生猪养殖量恢复性上涨,再加上季节性因素,今年春夏时节,玉米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每斤涨幅将近1毛钱。在养殖业,玉米和小麦有一定的替代关系,玉米价格高,饲料厂就会用一部分小麦替代玉米,进而带动小麦需求,造成价格上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发现,夏粮收购工作启动以来,面粉加工企业原料补库需求较旺,饲料企业增加采购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企业入市积极性高。

尤其河北、山东和河南北部,这些地区是我国优质小麦产区,收购价格一直以来都要略高一些。优质小麦更是如此,需求旺、销路好,有的品种价格在每斤1.27元以上,较普通品种每斤高0.1元左右。

涨价预期之下,农民惜售、粮食经销商抢购屯粮就都在情理之中了。就像河南农村那句朴素的土话,“庄稼老头长得怪,你越涨价越不卖。”

由于小麦价格上涨后市看好,在河南滑县,不少种粮大户像孔庆伟一样选择先把粮存起来。当地多位粮商和面粉加工厂人士估算,还有三成以上小麦留在农民手里。

反映在统计监测中的情况则是,夏粮收购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优质优价”市场化收购逐步成为主导力量。统计显示,今年小麦市场化收购占比约86%,比去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主产区农户存粮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

口粮安全绝对有保障

价格上涨,农民惜售,会缺粮吗,要囤点吗?无论行业专家还是相关部门官员,意见都极为一致,完全没有必要。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8月26日的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如此表示。

事实上,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国都处于粮食安全无虞状态。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0年7月27日,重庆市南川区东城街道三秀社区水稻种植基地,水稻丰茂,绿意盎然,村落与农田绘就一幅美丽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人均占有量是472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超过200公斤。

潘文博介绍,目前我国年人均口粮消费不到150公斤,150公斤说的是原粮,如果折成成品粮,也就是折成米、折成面,按照出米率70%、出粉率70%算,就是一年一个人准备100公斤的口粮就够了,面和米1∶1搭配,就是100斤面、100斤米,基本就够一年的消费了。

“而我们两大口粮人均占有量是200公斤,多年的粮食丰收保证了粮食库存是充裕的,价格总体平稳。”潘文博说。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之外,粮食库存消费比是国际上衡量粮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在17%-18%,低于17%是不安全的,低于14%被认为是紧急状态。

目前我国粮食库存量充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远高于国际指标。

此外,从进口谷物规模看,2019年净进口1468万吨,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进口的品种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食物消费需求,仅仅是起到丰富和调剂需求的作用,弹性较大。

基于此,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爱芝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消费库存比、产量存量、人均占有量和对外依存度几个指标多维评价的话,我国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

粮食价格有望趋于平稳

数量无忧,价格会不会大涨呢?毕竟农民都开始惜售了。

农业农村部粮食价格监测和市场供求形势跟踪分析显示,7月底,主产区小麦收购均价普遍上涨至每斤1.12~1.22元,比开秤初期高了大约2到6分钱,比去年同期高了3到8分钱,其中山东小麦收购价在每斤1.17元之上,比去年同期高了8分钱左右。

今年的小麦丰产了,价格还有所上涨,于是就有舆论担心,我国小麦的供给是否紧张,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部分贸易商和种植户囤粮惜售的现象。

对此,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受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了阶段性波动,但国内粮价缺乏大幅上涨的条件,预计随着秋粮陆续丰收上市,我国粮食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比如小麦供给方面,此次小麦价格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主要是近期玉米价格上涨明显,部分地区玉米价格高于小麦,一些饲料企业增加小麦的采购,替代玉米作为饲料,市场看涨的预期就增强了,部分农户和贸易商惜售的心理又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后期,随着玉米价格企稳,小麦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而在我国小麦连年丰产、库存充足的基础上,这种涨价更不具有可持续性。实际上,8月以来,山东等地的小麦价格已经止涨趋稳。

即使引起小麦价格上涨的玉米,全年市场供给总量充足,价格也有望趋于平稳。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0年7月23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 图

农业农村部基于其组织开展的调度分析判断,玉米价格属于恢复性上涨,大体处于合理区间。今年以来,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深加工企业开工率提高,玉米下游需求向好,同时随着临储玉米拍卖接近尾声,资本炒作和非理性的囤粮加剧,共同拉动玉米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即便如此,目前东北地区玉米价格仍然低于2014年每吨2240元的临储价,也低于此前的市场价历史高点,仍属于恢复性上涨。

潘文博表示,相对于社会工资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水平,粮食及其他农产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普遍不高。他认为,社会应该能够接受粮价一定程度的波动。“不是说上涨,而是应该回到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8月27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第十四拍,本期临储玉米首现流拍标的,总投放量398.85万吨,实际成交354.68万吨,成交率88.92%,成交均价1919元/吨,周比下跌40元/吨,市场分析,玉米市场已经开始降温。

唐珂认为,当前玉米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后期价格将逐步趋稳。前期拍卖的临储玉米将陆续出库,目前全社会库存能够满足秋粮上市前后市场消费需求。随着新玉米陆续上市,加上全球玉米总体宽松,我国玉米及大麦等替代品进口增加。预计全年玉米市场供给总量充足,价格有望趋于平稳。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长期化叠加一系列自然灾害,全球将迎来了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这一背景下,中国夏粮产量再创新高,粮食安全底气十足、量足价稳背后,是中国粮食持续丰产丰收的多重保障。

今年,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有些措施是多年少有的。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0年6月20日,农户在黑龙江垦区新华农场的玉米地块进行田间管理 图/新华社发

比如,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面积的稳定。

此外,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包括: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资金规模总体是稳定的,而且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

对此,于爱芝表示,在当前国家财力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政策能够保持稳定,有的还能有所增加,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显示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于爱芝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连续十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5年在6.5亿吨以上,有三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建设10亿多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种植面积。其次是在保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实现了单产水平持续提升,在种植面积受到耕地总量限制的情况下,保障总产量连年提高。最后是有效的粮食生产政策激励。

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多重政策被总结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年来农业发展中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关键点保证了粮食的丰产丰收、连创新高。

关键时期买得到

总量充足、价格稳定之下,关键时期买得到,在今年这样的特殊年份,重要意义更为明显。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即便春节后叠加物流、零售等行业人手紧张,中国的粮食价格依然保持总体平稳,市场运行快速恢复,没有出现大面积抢购、屯粮现象背后,还有建立在粮食充足供应量基础上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2020年6月8日,联合收割机在河北省南和县闫里乡闫里村麦田进行夏收作业 图/新华社发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介绍,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能够做到保障体系有支撑、市场波动有监测、应对变化有预案、保供稳市有责任。

在应急保障领域,目前已经构建了“三道防线”,做到有充足的原粮储备和成品粮储备,并且布局了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家。

王宏表示,多年建设之下,我国的粮食储备量非常可观,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三类,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其中仅地方储备粮就是按照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建立的。

政策性库存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数量相当可观,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经营周转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入统企业有4万多家,这部分库存数量也不小。

近年来,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目前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不少城市的成品粮,也就是面粉、大米,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

储备和应急供应以外,我国还建立了两级监测体系,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市场稍有风吹草动相关部门就能够及时发现快速反应。目前,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覆盖了所有重点地区、重点品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