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食将遭“寒冬”大考

2020年,将是永远难忘的。

一场新冠疫情贯穿全年,波及全球。在即将画上句号的年尾,依旧难以看到任何得以结束的迹象。反而危机再次密布,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欧洲所有国家的病例纷纷超过了今年3月份的峰值,开始了又一次飙升;美洲地区,统计称美国不到1秒就确诊1例新冠肺炎患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至少有12个国家,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捷克、比利时、英国、奥地利、希腊、荷兰、波兰等国为遏制疫情宣布了“封锁”令

但不同以往的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中,政府新一轮的封锁措施严重打击了民众的信心和耐心,让本来得到控制的局面再次失控,众多欧洲民众开始进行反抗和示威活动,加重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眼下疫情正深刻影响全球粮食系统,虽然在各国共同努力下,迄今还没有出现重大的粮食危机,但由于国际物流运输放缓,全球粮油供应链面临着各种挑战。

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全球贸易中约80%的运输是通过商业航运完成的,而航运货物中占比最高的是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以及制成品和零部件。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带来了旅行限制、边境关闭、隔离政策以及市场和贸易中断,严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并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对于全球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个冬天将是一场极大的考验。

一些国家正在面临高涨的粮食价格。

在印度食品通胀已成为一项令人担忧的问题。官方称,除小麦外,所有基本食品的平均零售价格在过去的一年里都有所上涨,其中土豆的价格上涨92%,涨幅最大,其次是洋葱,涨幅为44%。

11月1日伊朗经济在线报道,国家统计中心公布了伊历7月某些食品的价格上涨情况。黄油价格本月涨幅最高,比上月上涨40.3%;鸡蛋价格本月上涨21%,比去年同期上涨108%。过去一年中,鸡肉和羊肉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5.6%和8.2%,小扁豆和鹰嘴豆的价格分别上涨了144.1%和130.1%,伊朗大米和外国大米的价格分别上涨了25.6%和136.1%。

一些国家正在提高粮食战略储备。

11月1日《约旦时报》报道,日前约旦已将粮食战略储备提高至历史最高水平,以满足当地18个月的小麦消费和10个月的饲料需求。为了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约旦政府正采取鼓励措施提高农业、畜牧业、食品等行业的生产率。

叙利亚、突尼斯正在采购小麦。贸易商称,叙利亚国家粮食局举行进口招标,寻购15万吨小麦,另外还在寻购20万吨黑海软小麦,用于生产面包。突尼斯正在寻购5万吨制粉软小麦和5万吨饲料大麦。

全球粮食供应前景趋紧,谷物价格创下六年新高。

国际谷物理事会(IGC)发布的10月份报告显示,2020/21年度全球谷物供应前景趋紧,价格已经涨至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过去一个月里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上涨了8%,创下六年多来的新高,因为产量前景不确定,而供应前景紧张。

小麦价格指数上涨7%,创下2015年1月份以来的最高点,因为干燥天气令人担忧,其中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的冬小麦地区降雨匮乏。

玉米价格指数在过去一个月里大涨18%,原因在于乌克兰玉米产量前景下滑,2019/20年度美国玉米期末库存低于预期,以及市场担心南美播种条件糟糕。

由于全球小麦消费和贸易增加,阿根廷、乌克兰等小麦出口国产量数据下调,本月IGC将2020/21年度主要出口国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下调330万吨,为6130万吨,这至少是六年来的最低水平。重要的是,全球小麦出口国的库存变化对小麦价格影响显著。

全球谷物方面,因为期初库存和产量下调,而消费激增,IGC本月将2020/21年度全球谷物期末库存下调1000万吨,为6.19亿吨。

我国再次定调粮食大局!

在我国,最近高层会议再度为粮食安全定调。去年中央提出“六稳”,今年提出了“六保”,粮食安全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考量,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意义非凡。

而且不难注意到,近期国内多地进行了粮食应急演练。

9月30日,贵州省兴义市组织市级储备粮存储企业开展了国庆、中秋两节期间保粮食安全应急演练活动。

10月10日,合肥市府办印发《关于印发合肥市粮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10月26日,2020年安徽省暨安庆市粮食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安庆市举行,安徽省粮食和储备局局长万士其及安庆市一位副市长出席参加。

10月27日,鞍山市发改委协同多部门举行2020年粮食应急供应演练。

......

各地区开展粮食应急保供演练,旨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粮食市场价格持续波动、出现粮食断档脱销、群众大量抢购等种种现象,提高各地应急响应处理能力,保证特殊情况下粮食有效供给。

此外,国家发改委在近日推出《全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参照北京等地推出省级家用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的经验,制定全国基础版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加速制定扩充版清单,引导城市家庭进行家庭急救箱等医疗物资储备。

资料来源:中国粮食经济、商务部网站、IG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