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多貢獻

本報10月30日綜合消息 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各地教育系統第一時間組織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廣大幹部師生紛紛表示,“十三五”時期的輝煌成就令人鼓舞,“十四五”美好藍圖令人振奮,要認真學習全會精神,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努力奮鬥,乘勢而上,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多貢獻,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全會勾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時,提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這讓教育系統廣大幹部教師深感責任重大。

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工作黨委書記陸琴說:“作為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我們既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發展形勢、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更要組織全系統黨員幹部和師生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標,為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優質教育而不懈努力。”

“全會精神高屋建瓴,為國家發展把脈定向,必將匯聚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強大力量。”天津市靜海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孫開祥說,未來,我們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緊密結合起來,紮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教育需求。

“通過學習全會精神我感到,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藍圖一次比一次清晰,全會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對我們廣大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時不我待,催人奮進。”三明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院長高浩說。

西安工業大學文學院教授馮希哲說:“培養人才根本上要依靠教育。我們將繼續打破學科壁壘,融通人文與科技,充分整合各學科優勢資源,努力培養複合型文化人才,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高校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主戰場,廣大高校科研工作者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全會公報中關於科技創新的相關表述在廣大高校師生中引發了熱烈反響。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校要通過改革教育評價,不斷激發學校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給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引導大家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科研導向,自我發展、自我研究,用更多科技成果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東北林業大學校長李斌說。

“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黨中央對科技創新作出的又一次戰略部署,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謀劃的戰略佈局。”燕山大學黨委書記趙險峰說。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顏成鋼帶領團隊緊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提出了互聯網視頻流的高通量計算理論與方法,為保衛我國網絡空間內容安全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在他看來,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就要著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今後,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信息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儘早在國家網絡空間內容安全領域實現更大規模應用。”顏成鋼說。

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讓安徽農業大學科技處處長、水稻研究專家武立權倍感振奮:“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聚焦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破解制約鄉村振興的共性問題,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田間地頭,讓脫貧攻堅成果更鞏固,讓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同樣感到振奮的,還有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016級博士研究生吳玉其:“攻讀博士期間我的研究聚焦在為老油田剩餘油挖潛提供新思路,助力油田勘探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未來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只爭朝夕的使命感主動融入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

廣大職業院校同樣在全會精神中找到了定位自身發展的座標。

“全會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為我們培養高素質‘工匠之師’指明瞭方向。作為高職院校,讓產業、企業、行業、職業和學業緊密結合、深度融合是我們的目標和任務。我們將更加努力,為國家遠景目標、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培養更多合格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書寫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奮進之筆。”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王安興說。

對此,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蒙啟成有著相近的看法:“職業教育緊貼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為發展地方經濟培養更多合格人才,尤其是在產教融合、產學研結合這些方面,我們會付出更多努力。”

(統稿:記者 李澈 採寫:記者 任朝霞 徐德明 周洪松 龍超凡 馮麗 曹曦 蔣亦豐 方夢宇 孫軍 劉曉惠 周仕敏)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31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