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當年插隊落戶到陝北,至今難忘隊長挑來的那擔柴

一九六九年三月四日,那天好像是正月十六,十九歲的龐秀雲、張書靜和十幾名北京知青一起,乘知青專列到達陝西,後又換乘汽車和毛驢車,一路風塵僕僕,來到了革命老區陝北的關家莊大隊,他們一行十三人是到這插隊落戶的。

龐秀雲和張書靜都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她倆在六八年的年末就辦好了到陝北插隊落戶的手續,原本六九年的一月末就可以啟程,因為張書靜的母親捨不得女兒去那麼艱苦的地方,過度擔憂和焦慮一病不起,張書靜只好等她母親的病痊癒後,才和好同學龐秀雲一起離開了北京。


知青往事:當年插隊落戶到陝北,至今難忘隊長挑來的那擔柴

龐沄老師攝影作品圖片


到陝北插隊落戶的十三名北京知青,就有龐秀雲和張書靜兩名女生,剩下的都是男生。他們來到關家莊大隊後,十三人被分在了兩個生產隊,龐秀雲、張書靜和五名男知青分在了第一生產小隊,另六名男知青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這十三名北京知青雖然在兩個生產隊幹活,可他們都在一起吃飯,十一名男知青住大隊部旁邊的那孔閒窯,龐秀雲和張書靜住一隊隊長關長栓家的一孔土窯。關長栓家離大隊部很近,喊一嗓子就能聽到。

關長栓家有兩個孩子,大的是男子,當年十八歲,小學文化,叫關豆根。二的是個女娃,當年十五歲,也讀過三年書,她叫關槐花。關隊長的婆姨勤勞又善良,一副菩薩心腸,龐秀雲和張書靜都管關隊長的婆姨叫關嬸。關隊長家一共有三孔土窯,有一孔土窯是堆放雜物的。起先,關隊長一家四口人住在一孔窯洞裡,後來看兒子大了,就讓兒子單住一孔土窯。龐秀雲和張書靜來了,關隊長就把那孔堆放雜物的土窯騰出來,收拾了一下,讓關槐花和兩名北京女知青住在了一起。

關家莊大隊有一百多戶人家,人口423人,分成了兩個生產小隊,這一百多戶人家就像一群羊,呈長條狀散落在河道北側的山坡上。關家莊大隊的耕地以坡地為主,川地不多,多為社員們的自留地,以種植蔬菜和冬小麥為主。關家莊大隊雖算不上陝北最貧窮的地方,但社員們的生活都不富裕,甚至連溫飽都沒有保障。

陝北陽曆的三月初(正月中旬),天氣還很冷,漫山遍野都是光禿禿的一片,河道里還有薄薄的冰層。那時田間還沒什麼要緊的農活,知青們安頓好自己的生活,到公社糧站領回他們的國庫供應糧,就開始跟著社員們熟悉各種農具,熟悉周邊的地理環境和耕地分佈狀況,偶爾也有一點零星的事情,比如往牛圈拉一些墊圈土,給牲口鍘一些草料,修修農具等等。其他時間,知青們就跟著社員們到山上的懸崖邊砍一些燒柴,摟一些茅草,當時的關家莊大隊不光是吃糧緊張,燒柴也很緊張。

轉眼就到了四月份,山坡上和河道兩側的川地全都開化解凍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農忙時節開始了。在陝北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春耕前的第一道工序大都是先往地裡運送土雜肥。架子車拉不上山坡,運送土雜肥只能靠肩挑人抬。社員們都習慣了在羊腸小道上挑擔行走,可北京知青沒挑過擔,也不會挑擔,看他們挑著兩半筐土雜肥走在田埂上像跳舞一樣,女社員們都捂著嘴笑。一天下來,知青們挑的土雜肥連社員們的一半都沒有,可他們回到窯裡,一頭倒在土炕上,吃飯都叫不起來。第二天肩膀又紅又腫,連扁擔都不敢往肩上擱放。那期間,多虧了關隊長的婆姨悉心照料,知青們才感到了絲絲的溫暖。


知青往事:當年插隊落戶到陝北,至今難忘隊長挑來的那擔柴

龐沄老師攝影作品圖片


運送土雜肥還不是最苦的農活,拉犁耕地、刨挖地頭,那才叫一個苦,一天下來,兩手都是水泡,兩腿僵硬的都蹲不下。春耕春播期間,不光是兩個女知青累哭了,男知青也有累哭的、累病的。經歷過了春耕春播和秋收秋種,知青們基本上把苦累的農活都嚐了個遍,到了第二年再春耕秋收時,他們也就不覺得那麼苦累了。

轉眼就到了一九七二年的秋天,那年因為夏季少雨,特別乾旱,田野裡的莊稼大都被旱死了,高粱和玉米幾乎沒有收成,黍子、蕎麥和黑豆還好一些,也就有一半的收成。因為乾旱,山上的野草也都乾死了,就連山頂上和溝崖邊的酸棗樹灌木叢也沒長出枝條來。看看這情景,社員們愁壞了,不光是一年的口糧沒有著落,這燒柴也成了大難題。

秋收結束後,有一名男知青應徵入伍離開了關家莊大隊,一名男子被推薦上了大學,還有一名男知青被招聘到公社當了幹部,十三人的口糧十個人吃,知青們的糧荒問題多少還是得到了一些緩解。可燒柴卻成了一個大問題,知青們不擅長砍柴,當年的秸稈又少的可憐,生靈的飼料也成了問題,知青們怎好意思再燒隊裡的秸稈?

記得那天是陰曆十月初一,久違的雨水不緊不慢下了一天一夜,知青們堆放在土窯外邊的那些茅草和一些酸棗樹枝全被雨水澆溼了,龐秀雲和張書靜早晨來到男知青居住的窯洞點火做飯,灶坑裡的那點乾柴全燒完了,鍋裡的玉米麵饃還沒有半熟。張書靜跑到院子裡抱來一抱溼柴,弄的滿窯洞濃煙滾滾,灶膛裡就是不起火苗。

大家躲在窯外等窯裡的濃煙散去,回到窯裡揭開鍋蓋一看,玉米麵饃只有半熟,根本就不能吃。實在沒辦法了,龐秀雲和張書靜一邊抱怨男生們不在下雨前把燒柴抱進窯裡,一邊去關隊長家求援。

因為那場雨之前沒有徵兆,關隊長家也沒有多餘的乾柴。沒有更好的辦法,關隊長的婆姨關嬸只好把自己家早晨剛蒸的半籮筐菜饃,端到了男知青們居住的土窯裡,還把家裡的暖水瓶也送了過去。不然,知青們連一口熱水也喝不上。


知青往事:當年插隊落戶到陝北,至今難忘隊長挑來的那擔柴

龐沄老師攝影作品圖片


到了晚飯(一天兩頓飯)時間,知青們在為燒柴的事情愁腸,關隊長突然挑來了兩捆幹秸稈(玉米秸稈),他是從生產隊裡的秸稈(飼料)垛底部一根一根抽出來的,上面的秸稈也被澆溼了。

入冬前一天那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關家莊的鄉親們都沒有防備,好多人家都因為燒柴問題斷了炊,好多人家一天都沒吃上一頓飯。只有在那插隊落戶的知青們按時吃上了熱乎飯,關隊長一家也捱了一天的餓。

一九七四年的秋天,龐秀雲和張書靜同時被推薦上了大學。離開關家莊大隊前,龐秀雲、張書靜和幾名男知青專程坐車去了一趟縣城,打聽有關建造沼氣池的事情。縣裡的領導說正準備派人去四川學習,暫時還不懂建造沼氣池的技術。有了那次燒柴荒,龐秀雲和張書靜一直在為鄉親們的燒柴問題擔憂。離開關家莊大隊那天,龐秀雲和張書靜扣除車票錢,把身上僅有的一點錢都留給了男知青,希望能為鄉親們建沼氣池做一點貢獻。

到了第二年的秋後,也就是龐秀雲和張書靜離開關家莊一年後,她倆終於聽到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第二故鄉的親人們用上沼氣了,鄉親們再也不用為燒柴愁腸了。聽到這個消息,龐秀雲和張書靜她倆把平時省下來的幾十元生活費通過郵局寄給了關隊長,她倆說這是她倆的一點心意,祝賀鄉親們用上了沼氣。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半個世紀的時間恍惚就在轉眼間,每每想起那次沒做熟的早飯,北京知青們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滋味。好在第二故鄉的親人們現在都過上了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中國人民實現了全民小康,知青們對第二故鄉的親人們也就少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祝福和感恩。


作者:草根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