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我家住華北平原東南部的一個村莊。距邢臺市10公里的東部,屬於邢東新區祝村鎮轄區。京廣高鐵橫貫村西部,與邢臺市任澤區、南和區接壤,325省道從村旁通過,107國道從我村東邊穿過。邢臺高鐵站離我村5華里。

我村現有多人口1500,有史、苗、崔、王、寧、李五姓組成。史姓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都是一脈相傳。立祖先人史君玉。其下有二子,史友直和史秉直。曾任職明朝錦衣衛帶刀指揮使。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上面的兩塊石碑足以為證,名曰《邢州史氏族譜碑記》。當時能稱為【邢州】之名,可見非同一般。

作為史氏後人,史字是我的第一符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史字的理解越來越深,對史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越來越覺得,尋祖問根的心理情結和激情在迫切地激勵著我。

尋根問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清朝著名學者張澍說過:“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謂‘尋根 ’;草木祖根,山祖崑崙,江河祖海,是謂‘問祖’。”中華民族一直信奉“血脈相連”的理念,作為家族繁衍的這兩塊石碑記錄著史氏家族繁衍生息的腳步,現在仍然保存完好無缺的的宗族石碑,足以證明史氏家族後入對先祖的敬仰和崇拜。這一特殊文獻,從家族史的角度闡釋、反映、印證了史氏家族的歷史進程,是史氏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

石碑文名曰:浙江省寧波府(鄞縣)四名莊史氏族譜

(鄞縣)歷史悠久【現在叫鄞州區】。

早在新 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境內就有原始人類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鄉三聯村盧家橋發現的原始公社遺址,已有5000年的歷史,其文化年代相當於河姆渡文化第二層。約在原始社會末期,至遲在夏朝初,“鄞”已成為確定的地名,鄞由“堇”和“邑”(阝)兩字合成。顧祖禹《讀史方輿論紀要》稱:“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赤堇山或稱堇山,在今奉化境內的白杜。

鄞縣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楚。

秦滅楚後,於公元前222年置 鄞、鄮、句章三縣。

漢襲秦制,仍置三縣。東晉時劉裕戍句章,築句章新城於小溪鎮(今鄞江鎮)。

隋初三縣合一,總稱句章縣。唐時改為 鄮縣。

五代初改為鄞縣,從此鄞縣名稱沿襲至今。北宋時, 鄞縣先後析出6個鄉,或置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或劃 定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北侖區),此後縣境轄地穩定少變。

寧波市區過去一直為鄞縣縣治,原稱明州,明朝時為避諱,改名為寧波。解放後寧波析出置市,鄞縣先後為寧波專區(地區)及寧波市轄。

一、史姓的來源及祖先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昭武九姓】是指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從中亞粟特地區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後裔10多個小國的的泛稱,其王均以昭武為姓。

中國隋唐時期中亞的九個沙漠綠洲國家,即“昭武九姓”國,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國。他們處在古絲綢之路上,世代善於經商。唐中葉平定西突厥後,這九個國家便臣服於大唐王朝,隨後開始了與中原漢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幾個國家成為中國一些姓氏的起源。)

4、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突厥種。

史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五。

二、史氏先祖“八行”家範深入後人心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鄞州史家碼村史氏宗祠

史氏宗祠位於史家碼村東北面,如今史家碼村雖然隨著舊村改造已經拆遷,但史氏祠堂作為文化保護單位被保留下來。史氏宗祠由四面高牆圍護的二進二廂二明堂一戲臺組成。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寬敞莊嚴的祖堂中心,裡面懸有四明史氏歷祖的畫像,正中間掛著清代雕刻的“八行堂”三個大字,旁邊匾額上寫著先祖史詔傳下來的家範: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宗祠門口石刻了這八個字並做出詳細解釋:善待父母則為孝,善待兄弟則為友,善待內親則為睦,善待外親則為姻,信於朋友則為任,仁於州里則為恤,天下大本則為中,達義利之分為和。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史詔是四明史氏第四代,以孝行聞名,鄉民有爭鬥,都到史詔處尋求裁決。北宋年間朝廷要求各地推薦

八行(孝、友、睦、姻、任、恤、中、和、)之士,明州太守將史詔上報。皇帝下旨徵史詔入官,史詔不就,堅持在家侍母。朝廷多次派官員相邀,史詔多次婉辭並遷址隱居,宋徽宗得知後特賜號“八行高士”,將史詔樹為道德楷模。自此,“八行”就作為四明史氏的堂號。

發揚宗族光榮傳統 傳遞史氏優良美德(史氏家族的探究)

史氏宗祠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史氏後裔為紀念祖先“

一門三丞相,四世二奉王,七十二進士”的顯赫門庭而建造的,是寧波史氏家族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祖堂。史家村村民為保護這一遺產,先後自發募集了70多萬元資金。該祠堂建成後,除了作為當地村民的文化活動場所,今後還將作為一處文化景點向遊人開放。

三、史氏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窣幹,唐玄宗賜名思明,為唐朝寧州的夷人,突厥族。驍勇有才略,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後安祿山為其子慶緒所殺,思明則殺慶緒而自立為大燕皇帝,不久亦為其子史朝義所殺。 史可法(1601 - 1645)字憲之,一字道鄰。明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崇禎年間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皖、豫,後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多爾袞致書勸降,堅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時追諡為忠正。後人尊稱為史閣部。 地望分佈:陝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 。

史姓在大陸是第八十大姓,在臺灣史姓並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為姓。遠祖始於上古黃帝時期。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文字代替結繩記事,他的後代,為了紀念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為姓。 發展與演變:西周初年,有一位名為尹佚的人擔任太史(管理觀察天文,曆法的官員),史稱太史尹佚。他的子孫世襲這一官職,同時以官名“史”為姓。此外,史姓尚有幾大來源。春秋時期,晉國有史黯,秦國有史顆,衛國有史魚,他們的後代都以“史”為姓。又據唐書所載,「史」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居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其中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南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史」氏。國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為姓。在唐朝時候, 還有少數民族姓阿史那氏,後來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亂中的史思明,史朝義父子。史姓後來主要在中原和關中地區發展,並形成了京兆,武昌兩大著名郡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