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陝西,三秦百姓共享暖暖的幸福

大美陝西,三秦百姓共享暖暖的幸福

疫情防控期間,陝西為農民工開闢“點對點、一站式”返崗通道。圖為合陽縣農民工為政府包車服務點贊。合陽縣人社局供圖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往往與一件件民生實事息息相關。

2020年2月,家住扶風縣文藝路、女兒在抗疫一線工作的王改菊老人,每兩天就會收到志願者團隊送來的食材,不用為買米買菜發愁;

2019年5月,身患疾病、生活困難的退伍老兵王振利,成為陝西省退役軍人關愛基金首批援助對象,收到了工作人員上門送來的3萬元關愛基金;

2017年年初,聽障患者童佳樂在省殘聯幫助下順利申請項目植入了人工耳蝸,重回有聲世界,開始了正常上學、社交,也讓全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時,對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的基本思路,更加註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

五年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最大追求,讓千家萬戶感受到暖暖的民生溫度。


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西安市民李飛靜常常會走到陽臺向窗外張望,樓下是經開八小的建設工地。看著教學樓一層一層建起來,李飛靜的心裡感到踏實。

一次次張望的背後,是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的渴求。

2019年10月28日,在西安市民的熱烈掌聲和施工機械的轟鳴聲中,53所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首批項目學校統一開工建設。這些學校建成後,將增加4.97萬個學位,有效緩解西安市民集中反映的入園難、入學難問題。

教育是民生之基。五年來,在三秦大地上,從偏遠山村到繁華都市,一座座現代化學校拔地而起,一間間明亮的教室裡書聲琅琅。孩子們幸福的笑臉,成為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

2015年至2018年,全省義務教育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共計1714.25億元。截至2019年,我省新建和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8674所,新增學位52.3萬個。2019年11月22日,我省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教育精準脫貧政策舉措之下,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基本實現,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除身體原因外無失學輟學情況,241.3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吃上免費營養餐。

針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更加凸顯的入園難問題,我省連續推出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2019年,全省普惠性幼兒園佔比超過80%。從“一位難求”到“家門口入園”,百姓期冀逐步變成現實。

與此同時,我省標準化高中佔比達81.7%;職業教育發展開創新局面,8所高職院校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向縱深挺進,“雙一流”和“四個一流”建設加快推進。


讓每一種奮鬥都有幸福的希望


“本公司生產的臘肉味道醇香、回味綿長,好吃不容錯過呦!”4月15日,漢中勝利農業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唐亞萍正利用網絡直播推介產品。目前,該企業的“想鄉香系列臘味”在漢中同類產品中佔有70%左右的市場份額。

回顧自己的創業路,唐亞萍說:“有政府的引領、支持和鼓勵,今天的創業者很幸福。”

兩年前,唐亞萍遇到資金週轉難題。通過勉縣人社局幹部瞭解到可以申請創業擔保貸款、享受貼息政策後,她既開心又發愁:“貼息貸款需要擔保,我只是個農民,怎樣找到擔保人?”讓唐亞萍驚喜的是,因為個人獲得過勉縣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等多個縣級以上獎項,同時她的家鄉三元壩村是信用村,她可以享受免擔保。

在當地人社幹部的幫助下,唐亞萍順利申請到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的機制,讓更多和唐亞萍一樣的創業者敢創業、能創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15年至2019年,我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達到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每年控制在3.3%左右,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每年保持在620萬人以上。

保障重點人群就業,我省突出精準施策。

幫助畢業生實現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我省在高校設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擴大就業見習單位範圍,2015年至2019年,全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年保持在88%以上;幫助退役軍人幹事創業,我省加快建設退役軍人就業平臺,2019年建成擁有百餘家成員單位的省退役軍人教育培訓聯盟,11個省級培訓示範班培訓8500多名自主就業退役軍人,今年4月開始的“退役軍人就業服務季”活動還將提供約1.5萬個就業崗位;扶持就業困難人員,我省通過“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送崗到身邊,建成1113家新社區工廠、1118個就業扶貧基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

疫情之下,精準施策的就業服務“不打烊”。“雲招聘”讓高校畢業生的求職路始終暢通,“點對點、一站式”輸送服務讓農民工安全返崗,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線上培訓讓勞動者“宅”在家裡也能持續“充電”。


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名困難群眾


“要不是健康扶貧政策,我可能沒有機會享受現在的幸福生活。”家住鎮巴縣長嶺鎮九陣壩村的貧困群眾李菊山說。

對於李菊山來說,病有所醫曾是件天大的難事。

2017年6月,李菊山出現間歇性心悸、氣短、胸悶等症狀,需要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治療。聽到醫生說治療費用需要20多萬元,她和丈夫“當場嚇蒙了”。

此前,李菊山曾做過一次手術,當時家裡花了幾年時間剛還完因手術欠下的債。“我壓力特別大,不知道病能不能治得好,又要為錢發愁。”每當說起自己的病,李菊山就直掉眼淚。

對口幫扶幹部和家庭簽約醫生團隊上門為李菊山寬心,介紹基本醫保等相關政策,鼓勵她安心治療。所幸,享受政策減免後,李菊山需要承擔的治療費用為3萬多元。

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補充醫療及其他兜底保障,為許多像李菊山這樣的貧困群眾大大減輕了醫療負擔。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五年來,一張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的民生保障網在我省進一步織密織牢。

2019年,我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88.23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65.64萬人,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數量、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擁有量均居全國第一方陣,老有所養的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24.92萬戶84.39萬人,截至今年3月底,群眾實際入住率達到99.99%,更多貧困群眾住進了舒適整潔的新房。

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的生活一直是黨委、政府的牽掛。

對受疫情影響失業且繳費滿1年但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人員,可按月發放失業保險金至疫情結束;對受疫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低保等社會救助範圍……一系列政策為困難群眾送上暖心“禮包”。

雪中送炭、急人之困,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在點滴變化之間,在一件件民生實事中,三秦百姓將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來源:陝西日報、秦觀天下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