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摘要】歷史地名變遷是歷史地理學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透過地名的變遷可以發現,一地的社會地理環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鳳河與鳳窩村(鳳河營)就是如此,即明時鳳河因鳳窩村而得名,而清時由於鳳河附近屯營及興修水利等原因,鳳窩村受到影響,進而更名為鳳河營。文章以鳳河和鳳窩村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其發展演變,可以揭示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隱藏在地名身後的特殊內涵。

【關鍵詞】鳳河流域 歷史地名 變遷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地名反映了一個區域中歷史存在的記憶。尹鈞科在闡述歷史地名在地名學中的地位時表明,“歷史地名為研究歷史上人類的活動及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線索和證據。它同歷史人物在歷史研究中的地位一樣,是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對於歷史地名的命名,史念海認為地名經常因河水、山谷等環境而命名。尹鈞科進一步提出地名命名的主要方式及基本規律、闡明區域內地名的由來,其中同樣明確了河流與地名的關係。至於地名與河流的關係這一問題的研究,學界已有一些論述。錢源初、劉正剛對歷史上茂名縣的得名淵源進行了解釋研究,得出了茂名縣是因河流而命名;張學禮、楊連菊從故事、水患、居住方位出發,探索了滹沱河對兩岸村莊產生的影響,如兩岸的地名多以滹沱河有關的故事、水患、居住方位而得名。與前人研究不同,筆者發現河流與地名的命名並非只是單一的河流影響村莊(地名),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係。本文以明清以來的直隸鳳河流域的地名變遷為例,探索河流與地名的關係、揭示鳳河段落名稱變化及當時社會背景。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 潛移默化:鳳河與鳳窩村(鳳河營)歷史地名變遷

鳳河發源於北京大興,流經大興、廊坊、武清等地,屬於永定河水系,是京、津、廊重要水源之一。

關於鳳河得名,明時史料並無明確記載,而清朝史料卻一致認為鳳河“形如鳳凰故名”。筆者就明清史料進行對比,發現有關鳳河的史料中都有“鳳窩村(裡、集)”的記載,如成化年間《明故中憲大夫右僉都御史李公葬墓誌銘》載:“十一月十三日,奉公之靈柩葬於縣之北鳳窩裡、張家莊鳳河之陽。”崇禎三年《大明一統名勝志》中說:“鳳河水一渠從西北流至鳳窩村,雖隆冬冱寒,水亦不冰。”稍後的《東安縣誌》亦曰:“鳳河,在縣治東北四十里鳳窩村李都憲墓前”。再如《水道提綱》寫道,河流“至東安縣東北四十里鳳窩集為鳳河。”王照的八景詩《鳳河春水》亦描述道“西北河源入鳳窩,隆冬不凍自生波。”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筆者查閱到“洪武初編戶四十四里”,其中就有鳳窩裡。以此推測鳳窩裡最遲形成於洪武初年。而鳳河形成於永樂年間渾河南注,《水道提綱》曰:“明時,渾河南注,奪琉璃河,經流下達霸州,其東流一道,不復相通,遂名鳳河。”由此可以看出地名早於河流名稱而形成進而影響了河流。《大興縣誌》記載:“遼時當地是鳥獸的天堂,而鳳凰則是百鳥之王,它們自由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後來大遼皇帝射殺鳳凰從而形成了團河與鳳河”。此外,筆者到鳳河營進行田野考察得知,關於鳳窩村的命名有多種說法。其中,鳳河營村民田朝霞說她的婆婆曾經告訴她“明時當地有一棵梧桐樹,後飛來一隻鳳凰,棲息於梧桐之上,故稱鳳窩村”,但梧桐樹存於何地?現卻不為人知。張寶元等人認為鳳窩村的命名與一口鐵鐘有關,“很久以前,從鳳河上游衝來一口鐵鐘,鐵鐘直徑1.2米、高2.2米,漂流至鳳窩村西大廟後不動,故而命名”,文革時期鐵鐘被砸毀換作戲裝,故而鳳窩村為何因鐵鐘而命名已不得而知。據此猜測鳳窩村的命名與鳳凰等傳說而形成有關,而後地名又影響了河流名稱,鳳河一名因此而來。而“鳳河形如鳳凰得名”的說法,則是由於時間的變化,傳說性質進而發生了改變,河流的命名故而發生了變化。

從史料中可以發現,鳳窩村在乾隆時陸續被鳳河營所代替。如《東安縣誌》載:“鳳河,源出南苑內,自大興縣之鳳河營入東安境”。《永定河志》亦載:“鳳河,發源南苑一畝泉,自東南隅閘子口流出,徑大興縣之採育村、鳳河營、東安縣之堤上營,東流至通州之南三房村入武清縣境”。再如《畿輔輿地全圖》亦曰:“鳳河,形如鳳故名,源出南苑,東南流經岱上營,又東南經採育營,又東南經鳳河營入東安縣”。

尋其變化原因,筆者認為存在兩種。

其一為受屯營所影響,清初原設十三營:“通州營、通州左營、通州右營、張家灣營、漷縣營、務關營、馬駒營、鳳河營、楊村營、採育營、三河營、武清營、寶坻營”。鳳河營靠近鳳窩村屯營駐紮,隨著時間的推進,地名在潛移默化之間受到了屯營的影響,故而變為鳳河營。

另一種則是受雍乾時期治水的影響,鳳河“河身深廣,以下填淤斷續,一遇伏秋雨潦,散漫無歸”。雍正時鳳河河道大部分已淤,“鳳河,源出南苑,流經東安縣東北,又東入武清縣,南入三角澱,河道久淤,雍正四年開浚”。乾隆年間又多次疏通鳳河,乾隆三十二年(

1767),“高宗純皇帝聖駕,自天津回蹕,巡視鳳河,特命開浚團河,俾源頭無壅,其下游有斷流處,亦一律疏通,永資利導”;乾隆四十一年(1776),將鳳河河道改作“之”字形,“使其曲折而下”,以達到“流出清波刷渾水,資安永奠意斯存”的意圖;乾隆四十二年(1777),因南苑水源未暢,再次命令重新疏浚鳳河,“河南北舊寬六十餘丈,東西五十餘丈,復拓開數十丈”等,河流的疏治便利了人們,因之以河改名。總之,無論是受屯營影響還是雍乾時期治水的影響,都與鳳河脫離不了關係,歸根結底還是受到了河流的影響。

對於地名的變化,通常是河流影響村莊,或者村莊影響河流。此外,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河流與村莊還可能進行著相互影響,如鳳河與鳳窩村(鳳河營)在明清不同時期,由於所處環境的變化,村莊與河流產生了相互的影響。因此,地名的變更,通常並不是隨意地更改,而是與其所處地理環境有關。

二 隨地異名: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

據前文可知,明朝時渾河南注,鳳河得以形成,河流流至鳳窩村(裡),故名鳳河。從文獻記載和相關歷史地名來看,關於鳳河記載,明朝時僅存在於民間史料,直至康熙時期才出現在官修史料當中;且明時鳳河命名範圍不同於清時鳳河命名範圍。

在明朝時,有關鳳河記載僅侷限於私修史料之中,如《潛確居類書》所云:“鳳河水在東安一渠,從北流至鳳窩村,雖隆冬冱寒,水亦不冰。”而就漷河這一條目來看,則更能體現出這一點,《讀史方輿紀要》載:“漷河在縣西,一名新河。自盧溝河分流至縣界,析而分三。其正河為漷河,東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南流入武清縣界,其一為黃洰河,東注馬家莊之飛放泊。”而後的《大清一統志》與其記載類似,只是多了鳳河的記載,“舊志自盧溝流至縣西,折而分為三,正流為漷河,東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在漷河城南二十五里,南流入武清縣,即鳳河也。其一為黃洰河,東注馬家莊飛放泊。”史料的對比來看,清朝時鳳河受到了重視,官方史料中亦出現鳳河的身影。

此外,康熙及以前關於鳳河的記載僅僅停留在東安縣鳳窩村(裡)一帶,而後鳳河影響力逐漸擴大,使得沿河的河流均以鳳河命名,如:

“鳳河源出南苑,流經東安縣東北,又東入武清縣,南入三角澱。鳳河,源出南苑內,自大興縣之鳳河營入東安境,經由堤上營,計長八里餘,至下莊頭入武清界。鳳河,源出南苑團河,東南流經廢漷縣西南為新莊河;至東安縣東北四十里鳳窩村為鳳河;至武清縣西北二十里為漷水鋪河;又繞武清之北,折而東,隨地異名,至縣南八十里為安沽港河,南入三角澱。”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由以上三條史料可以看出,清乾隆時期鳳河名稱已經擴充到整條河流,不再是河流的單一流域名稱。但由於流經範圍較廣,受地名影響,隨地異名,有新莊河、鳳河、漷水鋪河、安沽港河等河流名稱,而後整條河流名稱被鳳河所代替。可見,由於河流受到影響,進而名稱發生了重大變化,究其原因,見下文。

三 淫雨霏霏: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原因

前文可知乾隆時期鳳河流域名稱由一 個個單一流域名稱逐漸變為鳳河這一統一 河流名稱,究其變遷原因,與雍乾時期治 水有關。有關鳳河變遷的史料當中,最早的是雍正十三年(1735)的《畿輔通志》,其與乾隆八年(1743)修完的康熙《大清一統志》、乾隆十四年(1749)《東安縣誌》等文獻中都記載了雍正四年疏治鳳河這一事件。就這一事件,筆者查閱了康熙後期至雍正三年的水災情況,發現連年的水災是鳳河流域名稱變遷的根本原因。據《中國災荒史記》記載,康熙五十四年到康熙六十一年間,中國北方大部分都處於水災當中,“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邱縣、壽光、獲鹿、獻縣、武定、濱州、信陽大水。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常山、寧武、建昌、邱縣、樂安大水,漳水決。五十七年(1718)三月,萬全大水,五十八年(

1719)正月,清河大水、七月,福山、日照、濰縣大水,膠州大水,平地深丈餘。五十九年(1720)五月,海陽大水、七月,宣化大水。六十一年(1722),六月東阿河決,沂水河決,山東、曹、單、濮等州縣均受其災,齊河、金龍口河決”。到了雍正年間水災依然是畿輔地區的重要威脅對象,雍正元年(1723)臨漳縣“七月,大雨,河又徙城南”,定州“三月久雨,七月大雨,坍塌民屋甚多”,順德“唐山大風雨連日,汦河泛漲,漂沒村莊”。雍正二年(1724)畿輔地區薊縣、寶坻、武清、寧河、三河、霸州、定州、饒陽、雞澤等九縣大水,東安縣“冰雹,水傷禾”等。雍正三年(1725),水災更是歷年之最,畿輔地區有將近52個縣處於大雨之中,溢決次數更是達到了24次;其中,東安“六月至八月,大雨傷稼”,武清“六月,大水,河西務堤潰,平地深數尺,浸東門城磚十數層”,天津“大水,衛河溢決十三口”等。而後,雍正皇帝認為:“直隸地方,向來旱澇不備,皆因水患未除,水利未興所致”。故而,任用怡賢親王允祥和大學士朱軾等人去畿輔等地勘查,鳳河就是此時被發現。陳儀作為畿輔地區的營田觀察使,其所著《直隸河渠志》更是詳細地記載了怡賢親王查修水利的過程:

“雍正四年,怡賢親王奉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浚,而來源微,不足以為恆流。查有涼水河一道,發源水頭莊,貫南苑,出宏仁橋,東流至高各莊,東北流抵張灣入運,乃奏請於髙各莊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鳳河故道(已淤),一路挑挖過雙口,抵清沽港,入澱河,仍於分流之處各建一閘,水小則閉東閘,啟南閘,流入鳳河,水大則閉南閘,啟東閘,洩入運河。次年河成,宛平、漷縣、武清、東安一帶積潦盡消,桐林、牛鎮、三間房等處開渠引水,各營田數十頃,唯閘座未建,每年築壩蓄流,以資灌溉。”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康熙五十四年至雍正三年,畿輔地區大澇,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此時就對剛繼位不久的雍正帝的統治發出了“挑戰”,因此治水就顯得非常重要,京郊南部的治水,以鳳河為切入點,引涼水河入鳳河故道,河成之後,宛平、漷縣、武清、東安等地積潦盡消,河流沖刷過的土地又為當地帶來了肥沃的土壤,為當地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在治水過程中鳳河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地位”固然上升,再加上統治者歌功頌德等原因,鳳河名稱從而由多條河流名稱陸續擴充為一條河流,並且有關鳳河的記載也就從民間史料過渡到了官方史料。另一方面,乾隆年間“永定河不能獨自達海,必東會鳳河南入大清河……達津歸海”,且乾隆皇帝認為京南水系的治理是北京水系治理的關鍵,故而多次疏通鳳河,從而進一步鞏固了鳳河在京郊水系中的“地位”。

來源:《中國地名》2019年09期

作者:任新明

選稿:常宏宇

編輯:華麗

校對:林麗婕

審訂:常宏宇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明清直隸鳳河流域歷史地名變遷探析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