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說起粟裕大將,他在軍事才能上的造詣是毋庸置疑的,憑藉"七戰七捷"的豐功偉績,擁有了一個"戰神"的稱號。在車橋戰役中,他作為總指揮,殲滅日軍460餘人,為日偽軍480餘人,炸燬碉堡50座。在南坎戰役中,摧毀日偽軍據點70多處,又在討陳戰役中殲滅日偽軍隊2000多人,到了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在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 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屢建奇功。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在長征期間,粟裕發揮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敵人打游擊戰,屢戰屢勝,所向無敵。之後他擔任師長一職,帶領部隊把日軍打的落花流水。新中國成立後,又投入到了臺灣戰場,不久,朝鮮戰爭爆發,在積勞成疾,身患重病的情形下仍然擠身抗美援朝的行列。

粟裕與陳毅的關係十分親密,兩人一直都是相互配合,一個主內,一個主外,陳毅要比粟裕進入共產黨的時間要早。因此,一開始陳毅的官職也比粟裕大。之後在解放戰爭時期,兩人意見產生分歧,陳毅認為淮南地區比較重要,因此主張集中兵力西進淮南,但粟裕認為淮南地區不好攻打,容易戰敗,如果集中兵力攻打淮南,蘇中解放區將面臨淪陷,解放區淪陷了,淮南也就不具有了意義,因此他認為應該把主戰場放在華中,再循序漸進解決淮南的形式。兩人各執一詞,最後分道揚鑣。結果陳毅淮陰失守,後悔不已,而粟裕則在華中地區七戰七捷,立下赫赫戰功,陳毅知錯就改與粟裕的軍隊合併華東野戰軍,兩人合作最後扭轉了局勢,大獲全勝,此時的陳毅被粟裕的軍事才能深深地折服,兩人在之後的合作中,再也沒有出現分歧。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這些輝煌戰績都可以載入史冊,但建國之後的粟裕卻仕途不順,命運坎坷,直到去世前都是有罪在身。

在渡江戰役時期,毛主席下令渡江,但這時粟裕卻站出來堅決不同意渡江,面對粟裕的不配合,在其他人的好心勸說下,拖了幾天才渡江,好在最後渡江成功,不然粟裕免不了接受批評。從這裡可以看出,粟裕是一個堅持自己的人,他會堅持自我的決策,敢於對黨中央的命令提出質疑,直言不諱,耿直簡單。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1954年粟裕被任命為總參謀長,這時他提議出調幾個實力比較強的軍隊,沒有戰爭的時候就由軍區領導,當突發戰爭的時候就由統帥部調遣,從軍事角度來講,他的軍事思想靈活而又敏銳。但1954年剛剛結束朝鮮戰爭,已是和平年代,這種戰略部隊,在彭德懷看來是多此一舉的。粟裕並沒有聽取彭德懷的意見,而是直言不諱的堅持要建立戰略部隊,這件事也觸碰了彭德懷的底線,兩個人因此不歡而散,從此之後便仕途不順,最後由周恩來出面調解才算平息。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與粟裕親密的還有一人,便是陳賡,陳賡是開國元勳中資歷很深的一位,年僅14歲就加入了共產黨,同毛澤東一起為革命事業奮鬥期間,曾考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一期的學生,並在東征之戰中誓死守衛在蔣介石身邊,成為蔣介石的得力助手。在華陽戰役中陳賡還救了蔣介石一命,成為了蔣介石的恩人。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在南昌起義時,那時的陳賡還只是個營長。粟裕就跟隨在他的身邊,也因此他熟悉粟裕的為人,坦言說出為何粟裕在新中國成立後便一直仕途不順,是因為粟裕是一個不會迎合別人,但是確實十分有能力的人。

軍銜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才能,軍職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好壞,粟裕的晚年雖然在政事上不受黨中央的重視,但這也不能抹去他在抗戰時期做出的貢獻,評判一個人貢獻的標準並不在於政治地位,戰場上的粟裕大獲全勝,沒有粟裕新中國成立要艱難的多。

大將粟裕,建國後為何仕途不順,陳賡說出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