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價值互聯網?論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差異

為什麼需要價值互聯網?論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差異

遠看像海鮮,跟王權峰在 Google 吃午餐(漢堡和番薯條)

我們所從事的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領域在國內簡稱信息產業,從單機時代的電腦和軟件到網絡時代形成硬件、軟件和通訊的三位一體化。風險投資助力互聯網發展,曾經把這個領域定義為 TMT(Technology, Media & Telecom 技術、媒體和電信)泛稱新媒體領域。

互聯網屬於電信業務,因為需要撥號上網才能接入網絡,需要 DDN 或者衛星、光纖才能接入網絡。互聯網接入在國內最早由郵電局負責,後來郵電局又拆分成中國郵政和中國電信,再後來又有移動、聯通、網通、衛通、吉通、鐵通等多次分分合合。瀛海威也做過接入服務和託管服務,撥號上網的中繼、DDN 和衛星線路都是租來的,本質上是虛擬運營商。

廣播、電視網絡早期屬於單向網絡,在地方又出現過閉路電視,在有限區域內用電纜或光纜傳輸信號,能自發自收的電視系統。有這樣的基礎,廣播網絡也可以採用 Cabel Modem 接入互聯網,然而這個卻又歸廣電部門管。

在中國才會有互聯網、電信網、廣電網三網融合問題。在美國就簡單多了,無論是 AT&T、Verizon,還是 T-Mobile、Sprint 都是電信運營商。比如 AT&T 是美國最大的固網電話業務提供商和移動電話供應商,同時提供寬頻及收費電視服務。Verizon 除了語音通話業務,還有固定寬帶和無線通信業務,並且還把做互聯網接入的 AOL 美國在線給收購了,他們都是傳統企業,不是國有企業,更沒有電信局。

為什麼需要價值互聯網?論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差異

真的是海鮮,跟李偉軍和劉一明在 Red Lobster 吃飯

在電信網上有主叫、被叫或者上行、下行的概念。簡單的舉個例子用戶 A 給用戶 B 打電話,A 是主叫,B 是被叫,通常電信運營商會向 A 收費,而 B 則免費,因為 A 已經出了費用。再舉個例子用戶 C 給用戶 D 發短信,C 是上行,D 是下行,移動運營商向 C 收取 0.1 元短信費,而 D 則免費,同樣因為前者已經付過費用。歷史上也發生過雙向收費問題,但那已經成為錯誤的過去。

作為中國移動用戶內部收發短信,與中國聯通用戶收發短信,從用戶的角度是一樣的,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卻有網間結算的問題,假設中國移動的用戶發了10條短信給中國聯通的用戶,而中國聯通的用戶只給中國移動的用戶回了1條短信,那麼在網間結算的時候,除了來回的1條被抵消掉了,中國移動要為另外9條短信向中國聯通付費,至於費用是 0.1 元還是 0.01 元那只是價格問題。

互聯網源於電信網本身也是如此設計的,在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可以申請接入互聯網交換中心(Internet Exchange Point),不僅僅是前面說的 AT&T 和 Verizon 等電信企業是對等的,甚至包括 Amazon、Apple、Facebook、Google、Microsoft 等計算機軟硬件和互聯網公司都可以申請接入互聯網交換中心。

為什麼需要價值互聯網?論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差異

在 Google 總部 YouTube 某辦公室門口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也是有網間結算的概念,當初 Google 收購 YouTube 在很多中國人眼裡看是件虧本生意,無論從技術的角度還是從用戶的角度,似乎都不值得收購。至於為什麼收購?一方面當然和美國的硅谷文化支持科技創新有關。另一方面其實 Google 收購 YouTube 卻又是件很划算的事。

因為 Google 為了索引全球網站的頁面,爬蟲 7x24x365 不間斷的在抓取內容,大量抓取和更新的數據其實索引後和呈現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對於 Googlebot 來說,其實上下行流量極不均衡。而 YouTube 的流量方向則恰好相反,只有 2% 的上行流量卻有 98% 的下行流量,這樣在面對和其他節點網間結算的時候,恰好抵消了網間結算時需要多支付給其他節點費用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理解不了這種模式?因為中國沒有一家企業真正意義上接入互聯網交換中心,在美國的互聯網交換中心不屬於任何一家電信運營商,他是以第三方中立機構的方式存在著,就像前面說的美國沒有電信局,由這些企業自治協商解決問題。早期中國互聯網公司通常是把服務器託管在電信運營商的機房裡,後來有自己搭建機房購買服務器自己部署,但是網絡接入和帶寬服務卻需要向電信運營商採購。

Google 收購 YouTube 是件互利的事情。最早學習 YouTube 商業模式的優酷網,在中國的帶寬卻無法通過網間結算得到什麼,因為網間結算沒有傳統企業什麼事,那是三大運營商的網間結算問題。從機房、服務器到帶寬都是成本,還好當初優酷網的高管有電信運營商背景,和各家電信運營商合作在帶寬採購上節約了不少成本,否則光帶寬一項費用就吃不消,根本不可能熬到賣掉或上市。

為什麼需要價值互聯網?論互聯網和電信網的差異

San José Museum of Art

中國不僅有三大運營商的互聯互通問題,曾經至少有九個機構的不同網絡關係錯綜複雜,最為典型的是教育網和幾大電信運營商的隔閡,互防限制或者帶寬很窄。早有南電信,北聯通的典型問題,各自為中心各種設限,互聯網公司為了解決互通問題不得已在機房拉不同線路還提心吊膽,當然後來有 BGP 機房緩解或解決這些多線鏈路問題。

互聯網的底層通訊本來也可以採用電信網相似的網間結算模式,不過由於這些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了這種不對等的關係已經很難改變。同時因為互聯網、電信網和廣電網的割裂,才一直存在著互聯互通問題。以及各種相關部門說不清楚的行政職權問題,如網絡電話是互聯網業務卻歸電信部門管理,如在線視頻卻要廣電部門管理,還有網絡遊戲卻歸文化部門等。

技術是同樣的技術,網絡也是同樣的網絡,但是業務邏輯和商業模式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互聯網在這種特殊背景下,再加上互聯網起初由一批科技和教育機構來推動,天生就缺少了內在的商業價值,互聯網只完成了信息的傳遞,只完成了通訊的本質。這是為什麼小林認同區塊鏈是價值互聯網的根本原因,因為那缺失的價值終於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彌補回來了,他是分佈式、對等的、自治的,並且還有共識機制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