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兩河平原的伊拉克,糧食為什麼不能自給?

位於西亞的伊拉克是人類早期農業起源地之一,伊拉克在近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為主。兩河平原主體部分基本位於伊拉克境內,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伊拉克全境。可以說伊拉克的農業先天條件得天獨厚。伊拉克是人類早期重要的農業起源地之一,伊拉克在近代之前一直以農業為主。但是伊拉克的農業生產早已輝煌不再,如今糧食已經到了不能自給的程度。

位於兩河平原的伊拉克,糧食為什麼不能自給?

伊拉克兩河平原大部分已被沙漠覆蓋

伊拉克領土面積相當於黑龍江省,耕地面積相當於河南省,糧食卻不能自給

伊拉克領土面積為44.1萬平方公里,接近我國的黑龍江省(46萬平方千米)。目前伊拉克總人口為3931萬,比我國的黑龍江省人口(3789萬)略多。伊拉克的緯度和我國的河南省接近,大致在北緯30度-36度之間。而我國的黑龍江省則緯度較高,一年僅能種植一季作物。

伊拉克可耕面積約為1,150萬公頃,佔國土總面積20%~3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算,伊拉克目前只有800萬公頃(合1.2億畝)土地用於農業,其中每年耕種的土地還不足一半,看起來伊拉克的耕地面積和我國的農業大省河南相當,儘管其人口僅約河南省的40%,但伊拉克糧食生產卻不能實現自給。近年來,伊拉克卻成為了中東地區僅次於埃及的第二大小麥進口國。進口小麥佔伊拉克總需求的60%至70%,進口大米佔其需求的90%。伊拉克每年要花120億美元在食品進口上。

位於兩河平原的伊拉克,糧食為什麼不能自給?

伊拉克的農村和椰棗林

為什麼曾經的古代文明搖籃、農業文明發祥地的伊拉克在新世紀農業頹廢到難以自給呢?

氣候變遷,降水減少,乾旱導致農作物巨幅減產

在公元前4000到前2000年左右,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創立的關鍵時期,自然條件是適宜的。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是一片林木繁茂、壟畝青青的綠野;也曾經溝渠縱橫、河網密佈、人煙稠密。

但今天的兩河流域,氣候和自然條件顯然已經大相徑庭。這裡氣候乾燥,土壤裸露,沙丘遍野,而且像所有的荒漠地區一樣,降水稀少且溫差較大。比如如今的伊拉克夏季最高氣溫高達50攝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氣溫為0攝氏度左右,且常年刮西北風,冬季涼爽、多雨,空氣潮溼,夏季炎熱乾燥,每年六至九月為最乾燥的季節,月平均降雨量為1毫米。即便最溼潤的三月,平均降雨量也僅為28毫米。

位於兩河平原的伊拉克,糧食為什麼不能自給?

伊拉克的小麥通常未及自然成熟便被高溫曬乾早熟

由於乾旱和高溫,伊拉克的農業狀況日益惡化,缺水使伊拉克的冬季農作物減產70%。自1998年1月至1999年3月,伊拉克全國各地的降雨量僅為過去50 年平均降雨量的33%至42%。在此期間,伊拉克兩個主要水庫的蓄水量銳減,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和發電能力。伊拉克農業狀況惡化。

耕種嚴重依賴河水灌溉,土壤鹽鹼化,耕地質量下降

由於兩河流域開墾較早,缺乏科學的耕種,年復一年的耕種,日復一日的灌溉,土壤中的鹽逐漸增多,出現了土壤鹽鹼化的趨勢。經常性的洪水對農作物的危害遠不及對土壤的破壞,洪水加速了土壤鹽鹼化的進程。在水位高的時候,鹽分在潮溼的土壤裡通過吸溼作用被帶到地表;當水分再次蒸發後,便留下了更多的鹽結晶,加重了土壤的鹽鹼化。當地表變成鹽鹼地時,農民種植更多的抗鹽鹼作物。直到他們都不能生長,隨後就附近的土地就會被開發,直到同樣的過程發生。正是由於幾個世紀的這種變化,在現在的沙漠地區,有成千上萬的山丘。那些從前以的繁榮的村莊和大城市,如今被風沙淹沒地表的土丘上。

位於兩河平原的伊拉克,糧食為什麼不能自給?

破敗的伊拉克農村

1970年以來,超過40%的可耕地變成了荒漠。傳統生耕作方法和灌溉方法無法開拓這片荒漠,由於農業部門的落後技術,規劃不足,土質退化和土壤鹽分增加等因素,使農作物產量下降。

不過隨著伊拉克就是日趨穩定,以及政府的興農促農政策,目前伊拉克的小麥生產已經基本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不過依舊受到氣候的制約,年產量在300-600萬噸之間劇烈波動,由於降水及時,伊拉克今年小麥產量達到600萬噸,而伊拉克的小麥實際需求為690萬噸,今年已經向俄羅斯和澳大利亞採購約100萬噸的小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