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不過是直隸總督,為何能左右朝局?原來他還有個重要職務!

天津教案之後,李鴻章取代曾國藩坐上了直隸總督的寶座,這個位置他一呆就是25年。這在清代歷史上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因為,直隸總督為天下疆臣之首,負有拱衛京畿重任。朝廷對這個直督人選的選擇慎之又慎,能長時間擔任的基本是少數。

李鴻章不過是直隸總督,為何能左右朝局?原來他還有個重要職務!

李鴻章就任直隸總督後,朝廷又進行改制,讓他兼任北洋大臣,這又使李鴻章成為第一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北洋大臣,雖然它是兼職,可有了這個職務,我們就不能稱李鴻章為地方大員,而是朝廷重臣了。

晚清時期由於國門洞開,洋人紛紛湧入,對外通商與交涉成為重要事務。為了適應這一形勢,一些新生衙門應運而生。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在這個背景下先後設立。南洋大臣最早出現在道光年間,負責五口通商和對外交涉,委派欽差大臣管理,這在當時是臨時性的,後來改為由兩江總督兼管,此後成常例,稱作“通商大臣”或“五口通商大臣”,這就是南洋大臣的由來。

李鴻章不過是直隸總督,為何能左右朝局?原來他還有個重要職務!

1861年,北方開放三口,並設“三口通商大臣”。為了區別南方五口大臣,習慣稱為北洋三口大臣。由於直隸總督的駐地在保定,而北洋大臣又在天津,所以該職務一開始並非由直隸總督兼任,而是專設的三口通商大臣管理。這個職務從設定之日開始,便由崇厚擔任,直到天津教案發生,崇厚獲罪,朝中大臣建議由直隸總督兼任。

1870年11月20日,在李鴻章就任直隸總督兩個多月後,朝廷正式下文,任命李鴻章以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並命所有洋務、海防各事宜,均歸直隸總督經理。

北洋大臣的任命,使李鴻章的權限得到了很大提升。直隸總督管轄一省,但北洋大臣的權力,卻不限於一省。它被授權分管北方各通商口岸,在總理衙門之下,所有洋務、海防等事宜,無不涉及。

李鴻章不過是直隸總督,為何能左右朝局?原來他還有個重要職務!

“洋務”這是一個涵蓋廣泛的範疇,它包括對外通商、交涉,及處理與洋商和傳教士有關的一切事物,後來擴展至凡涉及西方有關的新興事業,如電報、鐵路、開礦、外語學堂、新式軍隊訓練及各種軍事、民用工業等,均在其列。

在軍事上,北洋大臣本無兵權,但以直隸總督兼任,兼管河北、熱河、察哈爾三區,東北又兼顧吉林、奉天邊防,自然是手握重兵。海禁大開以後,京師依為屏障,亦為北方各省進出門戶,海防建設和新式海軍的建立無不在其掌控之下。

1872年,李鴻章以協辦大學士升任武英殿大學士。清代不設宰相,大學士為文官最高品秩,俗稱閣老、閣臣。李鴻章榮升大學士,在名義上就是躋身相位了。兩年後,他又被晉封為文華殿大學士。清代的大學士冠之以殿閣名,三殿為保和殿、文華殿和武英殿;三閣為東閣、文淵閣和體仁閣。保和殿自乾隆中期以後未再用,所以文華殿居首,習稱首揆、首輔。李鴻章以漢人補授,實為破例之舉。

李鴻章不過是直隸總督,為何能左右朝局?原來他還有個重要職務!

晚清時期,朝廷的最高決策機構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咸豐時期設立的總理衙門實際上和軍機處同等重要。儘管李鴻章都沒有在這兩個位置任過職,但自同光以來,朝廷大政,必先垂詢重要疆臣,所以李鴻章坐鎮北洋,卻能遙執朝政,權威之重,甚至在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之上。

應該說,自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以後,迎來了他最輝煌的時代,也是淮軍發展的巔峰時期。這期間,淮軍不斷壯大,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團練部隊逐步發展成國防軍,承擔起了保衛國防、抵禦外倭的重任。

李鴻章不過是直隸總督,為何能左右朝局?原來他還有個重要職務!

淮軍的防區不僅遍佈全國大部分省份,而且還延伸至朝鮮、越南等地。淮軍將領也開始大批得到提拔,據統計,被提拔為一品大員的共有38人,至於提督和總兵(武職從一品和正二品)一級數量更驚人,約有1300多人,其中700多人全來自安徽。這時的淮軍和當年的湘軍已不可同日而語,它是輻射全國的一個強大的政治力量,這股力量在民國初年依然左右著政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