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言出必踐”讀懂中國製度優勢

從“言出必踐”讀懂中國製度優勢

“嫦五”奔月,舉世矚目。輿論場上,一張舊報紙突然爆紅。這份2005年的《科學發現報》報道了中國發布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及時間表,提出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採回地球。同版之下,還一一梳理了日本、印度、俄羅斯及美國當年的探月計劃。如今15年過去,世人赫然發現,對於自己定下的宏偉計劃,“只有中國當真了”。

15年光陰荏苒,不忘初心、言出必踐令人動容。而這15年,不過是中國耕宇牧星征程上的一小段。早在建國初期,老一輩領導人就敏銳意識到航天工業的戰略意義,將“地球外的事”提上國民經濟發展日程。1956年,我們明確發出“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14年後一曲《東方紅》奏響太空。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深空探測規劃進一步升級,連續執行5次探月任務、11次載人航天工程試驗,成功推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叩問九天何其浪漫,箇中艱辛鮮為人知。較之發達國家,中國的深空事業起步晚、底子薄,密不透風的外國技術封鎖網,幾乎讓我們百分之百“從零開始”。但中國人從未放棄“仰望星空”,硬是頂住壓力蹚出了一條逆襲之路,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越來越遠。

以更大視野看,探月只是中國人“星辰大海”圓夢征程的一個側影。“思而有備,行而有成”的行動哲學貫穿中國崛起的每一步。作為一個大國,中國一貫對“大勢”“大局”“大計”高度重視;作為一個務實的民族,中華民族自古講究積跬步以至千里。七十餘年來,定期編制和實施各種規劃,然後循著一張張時間表、路線圖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成為中國各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式。在時代日記的不斷翻頁中,中國人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越來越多的前沿科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者”“並跑者”向“領跑者”的角色轉變,書寫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奇蹟。這樣的故事令許多人追問:“中國的長期執行力為何這麼強?”

“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強大能力,首先離不開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計劃瞄準的都是未來的長期的事情,倘若沒有穩定的政策環境,只能半途而廢、功虧一簣。在我們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們國家的政策具有高度延續性和穩定性,為大戰略的長期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而且,我們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導向,讓我們言出必行,一旦制定了目標,就會視為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一棒接著一棒跑,一茬接著一茬幹,直至最後完成。反觀西方國家,政黨“輪流坐莊”、黨爭壓倒一切,各黨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新人不理舊賬,政策幾年一翻篇,遇事動輒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內耗撕扯,大戰略、大工程最後往往不了了之。在競選遊戲的邏輯導向下,聽上去再激動人心的競選宣言,最後也多被證明是收割一時選票的“空頭支票”,遑論落實一說。

另一方面,將宏偉藍圖化為現實,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涉及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跨領域的資源調配與協調。尤其在大科學項目推進中,更需要這種彙集眾力的項目管理能力。比如,青蒿素項目的成功,得益於7個省市、60多個單位的500餘名科研人員的大協作,這放在研發力量分散、多數商業化運營的西方國家難以想象。而在中國,有了黨的牽頭抓總,加上清晰的權責劃分,我們就能確保層層分解的任務傳導至最末梢的科研單位、科研人員。而集體主義又恰恰是中國人的“精神基因”,個人服從集體、服務集體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這樣一來,大協作成為可能,且摩擦係數不斷降低。長征五號火箭的總指揮就不止一次感慨,“中國航天是全國大協作的勝利。”

中國的制度優勢顯而易見,但從制度優勢轉化為現實效能,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一個個具體的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中國強大的執行力,也得益於一代代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勤奮與韌勁。就拿航天事業來說,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第一批探索者是如何打開局面的,天線不自動靠人拉,計算彈道用算盤……而放眼共和國的前行路上,每一步的背後都藏著太多這樣“埋頭戈壁灘、啃著窩窩頭”的奮鬥故事。“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憑著那麼“一股子氣”,中國人幹成了一件又一件不可想象的大事。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成績令人欣慰,但邁出的每一大步,又都只是偉大征程的一小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掌握核心技術、提高發展質量,種種願景都還呼喚著我們繼續奮鬥。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中國人一定能實現一個又一個夢想,將所有“不可能”變成“一定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