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83週年,回望抗戰初期的兩個重大失誤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算起,抗戰歷時十四年之久。

十四年裡,5000多個日夜,是無盡的血淚與英勇的抵抗。期間,中國做出了很多重大決策,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恰逢“七七事變”爆發83週年,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評述一下,抗戰中的得與失。

“七七事變”83週年,回望抗戰初期的兩個重大失誤


失誤一:

張漢卿私心撤軍入關 葬送三千里錦繡江山

關東軍猝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時,咱們這位少帥正在北平聽戲。他給留守東北的榮臻等人下的命令是:不得抵抗。於是,八千東北軍精銳駐防的北大營,被幾百名日軍攻佔。東三省也在數月內淪陷。可惜東北空軍數百架嶄新的飛機,被日本人開上天去轟炸東北軍。下令不抵抗的這盆髒水,硬是被潑在別人身上幾十年,直到張學良晚年接受採訪,親自承認那是他下的命令。

張學良晚年說,當時下令不抵抗,主要認為日本人沒有滅亡中國之心,只要自己不落下武裝對抗的把柄,就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出於軍閥保存實力的心理,也擔心自己抵抗以後,沒有得到支持,白白損耗實力。

“七七事變”83週年,回望抗戰初期的兩個重大失誤

日軍佔領東北


【點評】

三十萬東北軍撤進關內,張少帥看似保住了本錢,但丟了地盤、人心和軍心。“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群龍無首,在戰場上被分散使用,逐步消耗殆盡。東三省也成了日本人穩固的後方。東北軍不抵抗,可以說貽害無窮。

“七七事變”83週年,回望抗戰初期的兩個重大失誤

少帥張學良


失誤二:

宋哲元戰守搖擺不定 平津淪陷幻想終破滅

1937年初,日軍華北駐屯軍就在謀劃佔領平津與華北,並且一直在暗中積極備戰。作為華北地區最高行政長官和軍事負責人,宋哲元卻始終對日本人抱有幻想。事變爆發之前的半年時間,宋哲元多次與日軍華北駐屯軍司令田代皖一郎會面,商談時局。而在盧溝橋槍響之後,宋哲元仍在與繼任日軍司令香月清司展開談判,甚至撤除了北平城的防禦工事。以至於最終何談失敗時,疏於戰備的二十九軍兵敗如山倒,佟麟閣、趙登禹等將軍以及大批將士血灑疆場,平津也丟了。

“七七事變”83週年,回望抗戰初期的兩個重大失誤

二十九軍駐守盧溝橋


【點評】

平津地區的快速淪陷,宋哲元應負主要責任。二十九軍實力雖不及中央軍和東北軍,但也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打出了身價,絕非軟柿子。但因為主帥宋哲元麻痺大意和優柔寡斷,致使二十九軍倉促應戰,平津很快失守。宋哲元作為地方實力派,南京方面根本無從干預,在南京方面一再電令其放棄幻想、堅決抵抗時,宋哲元仍與日本方面和談,妄圖通過談判保住自己的地盤,實在是痴心妄想。最終,宋哲元落得一個地盤、兵權盡失的結果,三年後便抑鬱而終。

“七七事變”83週年,回望抗戰初期的兩個重大失誤

宋哲元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