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3周年,回望抗战初期的两个重大失误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算起,抗战历时十四年之久。

十四年里,5000多个日夜,是无尽的血泪与英勇的抵抗。期间,中国做出了很多重大决策,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恰逢“七七事变”爆发83周年,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评述一下,抗战中的得与失。

“七七事变”83周年,回望抗战初期的两个重大失误


失误一:

张汉卿私心撤军入关 葬送三千里锦绣江山

关东军猝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咱们这位少帅正在北平听戏。他给留守东北的荣臻等人下的命令是:不得抵抗。于是,八千东北军精锐驻防的北大营,被几百名日军攻占。东三省也在数月内沦陷。可惜东北空军数百架崭新的飞机,被日本人开上天去轰炸东北军。下令不抵抗的这盆脏水,硬是被泼在别人身上几十年,直到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亲自承认那是他下的命令。

张学良晚年说,当时下令不抵抗,主要认为日本人没有灭亡中国之心,只要自己不落下武装对抗的把柄,就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出于军阀保存实力的心理,也担心自己抵抗以后,没有得到支持,白白损耗实力。

“七七事变”83周年,回望抗战初期的两个重大失误

日军占领东北


【点评】

三十万东北军撤进关内,张少帅看似保住了本钱,但丢了地盘、人心和军心。“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群龙无首,在战场上被分散使用,逐步消耗殆尽。东三省也成了日本人稳固的后方。东北军不抵抗,可以说贻害无穷。

“七七事变”83周年,回望抗战初期的两个重大失误

少帅张学良


失误二:

宋哲元战守摇摆不定 平津沦陷幻想终破灭

1937年初,日军华北驻屯军就在谋划占领平津与华北,并且一直在暗中积极备战。作为华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负责人,宋哲元却始终对日本人抱有幻想。事变爆发之前的半年时间,宋哲元多次与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会面,商谈时局。而在卢沟桥枪响之后,宋哲元仍在与继任日军司令香月清司展开谈判,甚至撤除了北平城的防御工事。以至于最终何谈失败时,疏于战备的二十九军兵败如山倒,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军以及大批将士血洒疆场,平津也丢了。

“七七事变”83周年,回望抗战初期的两个重大失误

二十九军驻守卢沟桥


【点评】

平津地区的快速沦陷,宋哲元应负主要责任。二十九军实力虽不及中央军和东北军,但也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打出了身价,绝非软柿子。但因为主帅宋哲元麻痹大意和优柔寡断,致使二十九军仓促应战,平津很快失守。宋哲元作为地方实力派,南京方面根本无从干预,在南京方面一再电令其放弃幻想、坚决抵抗时,宋哲元仍与日本方面和谈,妄图通过谈判保住自己的地盘,实在是痴心妄想。最终,宋哲元落得一个地盘、兵权尽失的结果,三年后便抑郁而终。

“七七事变”83周年,回望抗战初期的两个重大失误

宋哲元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