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前言:

《項鍊》,是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說。文章講述了法國小資產階級,教育部小科員的妻子,馬蒂爾德太太,為了參加教育部長舉辦的晚會,向好朋友伏來士潔太太借了一條鑽石項鍊,舞會後弄丟了,然後花了十年時間去賠付,最後卻被告知之前借走的那條項鍊是假的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短小精悍,發人深省。莫泊桑到底想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向我們傳遞什麼呢?

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總是說,作者寫這樣一個故事,主要是想批判19世紀80年代,大資產階級生活的腐朽,以及小資產階級愛慕虛榮的心理。似乎,馬蒂爾德一直是大家批判的對象,活該她有如此下場,大家嘲笑她的過程中,恨不得再踩上幾腳。

多年之後,再閱讀這篇小說,反而陷入了沉思:作為一個生活寒酸的少婦,馬蒂爾德難道沒有做夢的權力嗎?難道不可以有小小的虛榮心嗎?況且,她已經為自己所謂的虛榮心,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價,完全承擔了這件事的後果 。為什麼大家一直要給她蓋上虛榮活該的印章呢?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馬蒂爾德的錯與罰:生在普通之家,嫁給普通人為妻,卻一直夢想過上有人追求有人愛,住有華屋食有美食的優渥浪漫生活

文章在開頭寫道:“但凡容貌俏麗的女子,往往像是因為命運的差錯似的,出生於小職員之家。她沒有陪嫁的資產,沒有希望,沒有任何方法使得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瞭解她,愛她,娶她;最後,勉勉強強和教育部的一個小科員結了婚。”

當仔細讀這一段的時候,真是深深地為莫泊桑能如此深諳小人物的心理而叫絕。這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姑娘來說,是多麼真實又扎心的寫照。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只會永遠發生在童話故事裡。至於其他的瑪麗蘇愛情故事,那也是作家或者編劇們的一廂情願。作者筆下的這段文字,才是對生活最接地氣的描寫。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姑娘,即使擁有上天恩賜的容貌,也沒有資產和和人脈,很難接觸到上流社會的人,嫁一個滿意的丈夫。所以,大多都是找一個差不多的人,過著差不多的生活。

但人總是得不到就越想要。陳奕迅曾經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馬蒂爾德,作為一名小職員的妻子,她並不滿足與眼前的生活。

“她自以為自己生來是為了享受世間所有華美豪奢之物,故而長久地痛苦不已。”

有句話說,人的痛苦來自慾望得不到滿足。

或許有人會說,她為什麼不認命呢,為什麼要去做那些不切實際的夢呢,就不能腳踏實地地生活嗎?

不要簡單地批評她,為什麼不能滿足現狀而要做白日夢。這就是人性啊,對更好生活的渴望,本來就是人的本能,沒有什麼好苛求的。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年輕的女孩子,誰沒有做過夢呢?誰也沒有阻礙別人做夢的權力。

對理想的伴侶,對華美的房屋,對有質感的傢俱,對美好的食物,甚至漂亮衣服,名貴的首飾的夢想,乃至對來自男人的傾慕與追求的期盼。都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渴望。

況且,越缺少什麼,總是越渴望炫耀什麼。

正因為對夢想中的東西總是求而不得,馬蒂爾德總是不停地做夢幻想。所以當丈夫遞上那張請帖的時候,她動心了。但不得不去借項鍊。在那場舞會上,馬蒂爾德總算實現了成為全場焦點的夢想。

即使十年之後,由於勞苦,她蒼老了許多,但她還是“一個人坐在窗前,然會就回想那個舞會,在那裡,她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馬蒂爾德後悔過嗎?也許吧,但也很難說。

至少,在那個晚上,她那美好的夢想,實現了一點,她那年輕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也許,那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憶。俗話說,你之砒霜,她之蜜糖。

所以,我覺得馬蒂爾德並沒有什麼錯,虛榮本來就是人性中最本能的東西,誰敢說自己沒有虛榮心?只是許多人羞於承認。

或許,錯就錯在,她的運氣太差。她不小心弄丟了項鍊。她借項鍊的時候,她的朋友並沒有告訴她,那是一串假的。她還項鍊的時候,她的朋友,也並沒有仔細檢查。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馬蒂爾德所具有的女性英雄氣概:敢於夢想得不到的東西,但夢想破滅之後,不逃避,不推脫,不消極,不放棄,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和勇於為自己的虛榮買單的魄力

馬蒂爾德在丈夫傾盡四百法郎,為自己置辦了一身新裙子之後,覺得和其他太太比起來,還是太過寒酸。但他們再也買不起珠寶首飾了。在丈夫的提議下,馬蒂爾德決定去向好朋友伏來士潔太太借珠寶。最後,她滿意地借到了一條鑽石項鍊。

可是非常不幸,舞會結束後,在倉促的回家途中,她不小心弄丟了項鍊。尋找無果後,她和丈夫去珠寶店買了一條看起來一模一樣的項鍊,還給了朋友,朋友並未看出端倪。

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借了很多債。這時候,她“突然一下用英雄氣概打定了主意,那筆駭人的債是必須償還的。她打算將這筆債一分不少地償還。”

從此,她節衣縮食,錙銖必較。十年的艱苦還債生活,已經讓她蒼老了很多。“如今,她已經變成了貧苦人家的強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婦人了。”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儘管限於篇幅,作者簡練地概括了馬蒂爾德的還債生活,但我們還是能夠想象一個擁有小資情調的小婦人,由天生掉到地下,所經歷的一切。況且,就算她開始嚐到生活的苦,也並沒有退縮和放棄,仍然堅持過了十年這樣的生活。我覺得這真的很可貴。對有些人來說,借的真項鍊弄丟了,還恨不得還條假的給人家。

所以,就算當她還清最後一筆債務,並且把一切如實告訴了那位朋友。朋友卻激動地告訴他:她之前弄丟的那條項鍊是假的。

除了震驚,我想馬蒂爾德最可能的反映,還是能夠平靜地接受這一現實。

因為真正的強者,從來都是被生活戲弄並看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舊熱愛生活。堅強柔韌如馬蒂爾德,她早已經歷了生活最現實、最殘酷的打擊和磨礪,還有什麼是她不能接受的呢?馬蒂爾德身上具有一種女性英雄氣概 :不逃避,不推脫,不消極,不放棄,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和勇於為自己的虛榮買單的魄力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結語:作者借《項鍊》想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麼?又有何現實侷限性?該如何平衡這一矛盾?

其實,很多年來,世人大多傾向批判馬蒂爾德的虛榮,習慣嘲笑她的咎由自取。

這也不能怪任何人。畢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藉此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

莫泊桑生活的年代,資本主義惡性發展,大資產階級當權,政府中貪汙受賄之風橫行,社會道德淪喪,小資產階級也受到大資產階級生活驕奢淫逸,貪圖享受等不良之風的影響。並且,小資產階級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擺脫不良現狀,總是試圖躋身上流社會的行列。這在文章中,男女主人公的表現恰好揭示了這一點。

從《項鍊》看馬蒂爾德的錯與罰,虛榮不是原罪,偏見才是

再者,莫泊桑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父母離異,家庭關係緊張。因為年少無知,桀驁不馴,曾經被學校開除。他還曾在教育部任職,對小職員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深刻的認識。加上他後期身體狀況較差,個人生活放蕩不羈,作品中總是摻雜著宿命論和悲觀的情緒。

比如《項鍊》中,“人生真是古怪,真是變化無常啊!不管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點點小事。”

鑑於以上種種因素的綜合考慮,莫泊桑藉此想表達的主題,無疑是對當時大資產階級惡的批判,以及對小資產階級追名逐利,企圖躋身上流社會不成功,反而摔得更慘的不屑一顧和辛辣諷刺。對於馬蒂爾德,作者想通過這個小人物,告訴人們她的虛榮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以此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我覺得,馬蒂爾德身上,有許多現代人喪失的東西,比如誠信,擔當,責任感。況且,誰都不應該給自己的人生設限,誰都有做夢的權力。誰也沒有資格去批評一個勇於為自己的錯誤買單的人。因為沒有人不會犯錯。況且,只要她沒有損害到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

這看起來很矛盾,實際上又並不矛盾。畢竟,鑑於時代的侷限性和社會的發展,我們不能去苛求前人,而應該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既要看到小說的時代價值,又要善於發掘它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