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前言:

《项链》,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讲述了法国小资产阶级,教育部小科员的妻子,马蒂尔德太太,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向好朋友伏来士洁太太借了一条钻石项链,舞会后弄丢了,然后花了十年时间去赔付,最后却被告知之前借走的那条项链是假的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莫泊桑到底想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向我们传递什么呢?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说,作者写这样一个故事,主要是想批判19世纪80年代,大资产阶级生活的腐朽,以及小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心理。似乎,马蒂尔德一直是大家批判的对象,活该她有如此下场,大家嘲笑她的过程中,恨不得再踩上几脚。

多年之后,再阅读这篇小说,反而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个生活寒酸的少妇,马蒂尔德难道没有做梦的权力吗?难道不可以有小小的虚荣心吗?况且,她已经为自己所谓的虚荣心,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完全承担了这件事的后果 。为什么大家一直要给她盖上虚荣活该的印章呢?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马蒂尔德的错与罚:生在普通之家,嫁给普通人为妻,却一直梦想过上有人追求有人爱,住有华屋食有美食的优渥浪漫生活

文章在开头写道:“但凡容貌俏丽的女子,往往像是因为命运的差错似的,出生于小职员之家。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希望,没有任何方法使得一个既有钱又有地位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勉勉强强和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当仔细读这一段的时候,真是深深地为莫泊桑能如此深谙小人物的心理而叫绝。这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姑娘来说,是多么真实又扎心的写照。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只会永远发生在童话故事里。至于其他的玛丽苏爱情故事,那也是作家或者编剧们的一厢情愿。作者笔下的这段文字,才是对生活最接地气的描写。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姑娘,即使拥有上天恩赐的容貌,也没有资产和和人脉,很难接触到上流社会的人,嫁一个满意的丈夫。所以,大多都是找一个差不多的人,过着差不多的生活。

但人总是得不到就越想要。陈奕迅曾经唱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马蒂尔德,作为一名小职员的妻子,她并不满足与眼前的生活。

“她自以为自己生来是为了享受世间所有华美豪奢之物,故而长久地痛苦不已。”

有句话说,人的痛苦来自欲望得不到满足。

或许有人会说,她为什么不认命呢,为什么要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呢,就不能脚踏实地地生活吗?

不要简单地批评她,为什么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做白日梦。这就是人性啊,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本来就是人的本能,没有什么好苛求的。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年轻的女孩子,谁没有做过梦呢?谁也没有阻碍别人做梦的权力。

对理想的伴侣,对华美的房屋,对有质感的家具,对美好的食物,甚至漂亮衣服,名贵的首饰的梦想,乃至对来自男人的倾慕与追求的期盼。都不过是再正常不过的渴望。

况且,越缺少什么,总是越渴望炫耀什么。

正因为对梦想中的东西总是求而不得,马蒂尔德总是不停地做梦幻想。所以当丈夫递上那张请帖的时候,她动心了。但不得不去借项链。在那场舞会上,马蒂尔德总算实现了成为全场焦点的梦想。

即使十年之后,由于劳苦,她苍老了许多,但她还是“一个人坐在窗前,然会就回想那个舞会,在那里,她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马蒂尔德后悔过吗?也许吧,但也很难说。

至少,在那个晚上,她那美好的梦想,实现了一点,她那年轻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也许,那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俗话说,你之砒霜,她之蜜糖。

所以,我觉得马蒂尔德并没有什么错,虚荣本来就是人性中最本能的东西,谁敢说自己没有虚荣心?只是许多人羞于承认。

或许,错就错在,她的运气太差。她不小心弄丢了项链。她借项链的时候,她的朋友并没有告诉她,那是一串假的。她还项链的时候,她的朋友,也并没有仔细检查。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马蒂尔德所具有的女性英雄气概:敢于梦想得不到的东西,但梦想破灭之后,不逃避,不推脱,不消极,不放弃,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和勇于为自己的虚荣买单的魄力

马蒂尔德在丈夫倾尽四百法郎,为自己置办了一身新裙子之后,觉得和其他太太比起来,还是太过寒酸。但他们再也买不起珠宝首饰了。在丈夫的提议下,马蒂尔德决定去向好朋友伏来士洁太太借珠宝。最后,她满意地借到了一条钻石项链。

可是非常不幸,舞会结束后,在仓促的回家途中,她不小心弄丢了项链。寻找无果后,她和丈夫去珠宝店买了一条看起来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了朋友,朋友并未看出端倪。

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很多债。这时候,她“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打算将这笔债一分不少地偿还。”

从此,她节衣缩食,锱铢必较。十年的艰苦还债生活,已经让她苍老了很多。“如今,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尽管限于篇幅,作者简练地概括了马蒂尔德的还债生活,但我们还是能够想象一个拥有小资情调的小妇人,由天生掉到地下,所经历的一切。况且,就算她开始尝到生活的苦,也并没有退缩和放弃,仍然坚持过了十年这样的生活。我觉得这真的很可贵。对有些人来说,借的真项链弄丢了,还恨不得还条假的给人家。

所以,就算当她还清最后一笔债务,并且把一切如实告诉了那位朋友。朋友却激动地告诉他:她之前弄丢的那条项链是假的。

除了震惊,我想马蒂尔德最可能的反映,还是能够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

因为真正的强者,从来都是被生活戏弄并看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旧热爱生活。坚强柔韧如马蒂尔德,她早已经历了生活最现实、最残酷的打击和磨砺,还有什么是她不能接受的呢?马蒂尔德身上具有一种女性英雄气概 :不逃避,不推脱,不消极,不放弃,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和勇于为自己的虚荣买单的魄力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结语:作者借《项链》想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又有何现实局限性?该如何平衡这一矛盾?

其实,很多年来,世人大多倾向批判马蒂尔德的虚荣,习惯嘲笑她的咎由自取。

这也不能怪任何人。毕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借此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莫泊桑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中贪污受贿之风横行,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也受到大资产阶级生活骄奢淫逸,贪图享受等不良之风的影响。并且,小资产阶级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摆脱不良现状,总是试图跻身上流社会的行列。这在文章中,男女主人公的表现恰好揭示了这一点。

从《项链》看马蒂尔德的错与罚,虚荣不是原罪,偏见才是

再者,莫泊桑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因为年少无知,桀骜不驯,曾经被学校开除。他还曾在教育部任职,对小职员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有深刻的认识。加上他后期身体状况较差,个人生活放荡不羁,作品中总是掺杂着宿命论和悲观的情绪。

比如《项链》中,“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不管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莫泊桑借此想表达的主题,无疑是对当时大资产阶级恶的批判,以及对小资产阶级追名逐利,企图跻身上流社会不成功,反而摔得更惨的不屑一顾和辛辣讽刺。对于马蒂尔德,作者想通过这个小人物,告诉人们她的虚荣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以此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

我觉得,马蒂尔德身上,有许多现代人丧失的东西,比如诚信,担当,责任感。况且,谁都不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谁都有做梦的权力。谁也没有资格去批评一个勇于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的人。因为没有人不会犯错。况且,只要她没有损害到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

这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又并不矛盾。毕竟,鉴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去苛求前人,而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既要看到小说的时代价值,又要善于发掘它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