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七 六 四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

尋醫之旅

曄問

問尊嚴,問名聲

問靈魂,問態度

……

READ ON

張健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人 物 介 紹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張健,醫學博士,主任醫生,博士生導師,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婦科行政副主任,中國婦幼保健協會生殖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科技創新與器官整復分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上海婦產科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婦產科分會婦科內鏡學組副組長,九三學社上海市委醫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主攻腹腔鏡、宮腔鏡診治婦科疾病,曾赴香港瑪麗醫院、美國貝勒醫學院學習機器人腹腔鏡技術,每年主持完成200餘例複雜的腹腔鏡與宮腔鏡四級手術。近十年來帶領團隊從基礎、臨床、科研全面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在子宮內膜異位症、剖宮產切口憩室、女性生殖整復等亞專科領域具有鮮明的診治特色,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目前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負責“社區育齡人群生殖健康相關疾病發病情況與生殖問題現狀評估”課題,主持上海市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餘項,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專題論著和論述60餘篇,其中SCI收錄30篇。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1 夢想之路

張健是地道的上海人,生於七寶古鎮,自幼在江南古鎮文化的薰陶下成長。“我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而且就是婦產科醫生,實在說不清是為什麼,是一種天生的親切感。”

回憶起來,也許是受她一位嬸嬸的影響。這位嬸嬸對張健極好,是村裡的“赤腳醫生”,揹著藥箱下田頭,上山坡,打針掛水,接生正骨,都不在話下。嬸嬸有一本《赤腳醫生手冊》手冊,綠皮封面,厚厚的那本書,卻常常被張健捧在懷裡,津津有味地讀,那時,張健才十一二歲。

“我的少年讀物,真的就是這本書。也沒有人教,算是最初的醫學啟蒙吧。”

高中畢業,張健考入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後,張健堅決選擇了婦產科。“只要能當婦產科醫生,哪怕再苦、再累,我也認了。”1990年,張健落腳在上海市紡織工業局第三醫院,那是一家二級醫院,醫院不大,婦產科規模更小,但張健已經感到滿足,從此開始了作為一位婦產科醫生的醫者生涯。

張健在這家醫院的時間,其實才一年,並不長。

但就在這一年,張健對於婦產科有了全方位的瞭解和熟悉。“那是海綿吸水的狀態。”

1993年,一個偶然機會,張健轉投了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那裡有更廣闊的天地。”她開始了各科輪轉,在一個科室工作半年就輪轉到下一個科室,門診、產科、婦科……循環往復,直到2003年,張健晉升了副主任醫師,才固定在了婦科工作。

歲月是一把劍,對張健而言,是經歷了淬火重塑。

“每一天,都帶著滿滿的成就感,這份工作是最好的如願以償。看到一個個轉危為安的病人,就覺得很幸福。”

有些事是很難遺忘的。張健還在產科輪轉的時候,一天值夜班,一位產婦半夜來到醫院,說肚子痛,胎動不正常,檢查過後發現,胎心只有一分鐘五六十次的跳動,把產婦送到手術室時,再測胎心,胎兒已經死在宮內。但是,事情沒有結束,危險才開了個頭。

“產婦的情況是胎盤早剝,由於來醫院就診不及時,發生宮內大出血,不僅胎死宮內,產婦生命也危在旦夕。”於是,張健和她的同事們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遭遇戰”,驚心動魄的18個小時之後,產婦的生命保住了,也保住了她的子宮。張健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1990年代初,婦科的腔鏡手術開始發展。但在那之前,腔鏡只限於檢查,張健記得,70年代末,美國婦科腹腔鏡協會贈送成套腹腔鏡手術器械和資料到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同時,由該協會主席菲利普斯教授來院傳授腹腔鏡診斷技術。在局部麻醉下直接進行檢查操作,“當時覺得很神奇”。

1995年,婦科腔鏡治療開始在上海起步,從那時起,張健跟著團隊一起學習進步,她參加過多次腔鏡培訓中心的學習,去過北京、香港、休斯頓……在此之後,二十多年來,甚至很多屬於腔鏡的開創性的手術,都經由張健的醫生團隊完成。

如今,張健已是業界公認的腔鏡手術的高手。很多人說,看過張健做腹腔鏡、宮腔鏡手術,猶如欣賞一件作品,繼而讚歎於她的天賦。

“其實,再好的天賦,也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從量變到質變。”

2

迎難而上

學習永不停止,世界都在進步。

張健覺得,不能停留在原地。就在不斷的摸索實踐中,她更關注研究創傷的更小化,腔鏡手術從過去的單孔到現在的無孔,而有一種疾病的治療,已經成為張健多年臨床診治的原創性成果。

疾病名叫剖宮產切口憩室。剖宮產切口憩室,最常見於剖宮產手術後,也可見於子宮肌瘤剔除、子宮畸形矯正等子宮手術後。

據張健介紹,在生育方式中,雖然大力倡導自然分娩,但由於各種因素影響,臨床剖宮產率仍然較高。作為產科領域中的重要手術,剖宮產是解決難產或某些產科合併症的有效手段,然而也會帶來一些近遠期併發症,其中剖宮產切口憩室這一併發症,因其發病時間不確定、臨床表現具有混淆性、診斷對影像學檢查技術要求高等因素,近年來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與之相關的專著更是寥若晨星。

事實上,剖宮產後再生育的育齡婦女中,很大一部分面臨著剖宮產切口憩室繼發不孕、切口妊娠發病率顯著升高、孕期風險及產後出血風險大幅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隨著2016年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相應問題更加凸顯,迫切需要專業領域的解讀分析及規範處理,進一步保障生殖健康及安全。

“這個疾病其實原來就有,但好多人不認識,從1995年開始,由於西班牙學者的研究,中國也開始認識到這類疾病。國內隨著最近30年剖宮產率越來越高,出現這類病症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如若產婦剖宮產後,出現月經淋漓不盡,就應該考慮是否存在剖宮產切口憩室了,並且假如產婦再次妊娠,甚至可能是子宮破裂。如若僥倖沒有子宮破裂,但妊娠導致嬰兒懷在憩室處,情況就非常危險,會導致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危及母兒生命。”

而所謂憩室,通俗來說就是,子宮肌層之間有並未吻合的切口,此處非常薄弱。

張健認為,這類診斷有一定侷限性,有些婦科醫生即使看到,也沒有認識到這是“憩室”,是應該要解決的問題,何況憩室因為裂口實在太小,常會漏診。

“我們的治療方法,有用藥和手術,是一套完整的治療方案,對女性朋友來說是個福音。 還開創性地建立了疾病預測模型、應用三維MRI對剖宮產切口憩室進行模型重建,真正體現了通過應用前沿技術方法解決臨床需求。”

事實上,上海的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做過剖宮產相關情況的調查,發現產後42天后做超聲的第一胎剖宮產母親中,42%都有憩室問題,二胎產生憩室的概率更高,第三次剖宮產,則幾乎是100%的概率會產生憩室。

如今在剖宮產切口憩室的解決上,張健領銜的團隊做出了在全國的品牌知名度,病人來自全國各地。僅去年需住院手術的病人就有400多人,無需手術的病人有3000人次。

張健開始專注於憩室的解決是在2016年,那一年年底,她召集了門診部、影像科、產科、計劃生育科,開了一個多學科例會,帶領大家一起商討剖宮產切口憩室的診療相關操作,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剖宮產切口憩室的治療,就此拉開了序幕。

“剖宮產切口憩室的治療難點,第一,在其隱蔽性,需要極致的精細,這在診斷上會帶來很多困難,靠常規的篩查很難得到結果;第二,有些病人會很困惑,不知道到底應不應該補憩室——剖腹產過後再次進行手術,對於病人來說確實很難接受,但是微創技術,已經可以非常精細到利用陰道這一女性特有的自然腔道進入體內進行憩室修補了,創傷小,恢復快,且治療費用低於憩室其他手術治療。”張健說道。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3

收穫幸福

張健的手術風格是有口皆碑的。

她認為,掌握“火候”很重要,不能一味大刀闊斧,也不能處處謹小慎微,尤其是面對一臺複雜疑難的手術。

近十年來,張健遇到越來越多難啃的“骨頭”,比如,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生殖道畸形,還有一些因為病症嚴重,在其他醫院已經做過多次手術,最後才找到她“補臺”的。

有一位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的49歲病人,由於病情非常嚴重,盆腔黏連成冰凍盆腔。

“手術持續了整整6個小時,打破了我的最複雜手術時長的最高記錄。中間沒吃沒喝也沒去衛生間。病人的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累及腸子和其他盆腔臟器,導致整個盆腔黏連、腸道、子宮、卵巢界限不清。每每遇到這種情況,醫生的職業感、使命感促使我膽大心細,步步為營,猶如在鋼絲上行走,但絕不能有絲毫的閃失。經過長時間的奮戰,終於迎來了光明的通關口。”

張健覺得,骨子裡就是熱愛醫學的,面對病人、站在手術檯上的那一刻,如同站在夜幕的蒼穹裡,璀璨的星空下。

在張健的病人裡,還有一些難言之隱的疾病,那就是生殖道畸形問題。

例如,沒有子宮,沒有陰道,生殖器各種發育異常,都要進行生殖整復。這類手術的難點在於其“特殊性”,每一個病人都需要仔細分析畸形的狀態,設想要處理的方式。

有一位28歲的姑娘,只有單腎,且沒有陰道、子宮,兩根輸尿管都在一個腎臟上,且輸尿管的開口是易位的,導致了腎積水。並且,姑娘先天肛門也畸形,小時候還接受過先天性的無肛手術——這是非常少見的三道畸形病例。

姑娘見到張健的第一句話是:張醫生,我有心愛的男朋友了,我想結婚。

經過仔細評估,張健聯合華山醫院的泌尿外科一起,進行手術了。手術非常成功,保住了腎臟,整復了輸尿管,陰道整復正常。一年後,女孩和男朋友步入婚姻殿堂,給張健送去了喜糖,拿到喜糖,張健無比欣慰。

“這類手術是改變了她們的人生,脫離苦海,也收穫了幸福。”

張健說,這些患者在手術之前是極度痛苦的,活在自卑、怯懦的陰影裡走不出來,除了手術治療,還要進行心理疏導,她有空就和她們聊聊天,許多姑娘都叫她“阿姨”。

因為畸形手術複雜,換藥時出了一點點問題都將前功盡棄,所以不管節假日,張健都會親自換藥。很多病人出院時,都會抱著張健哭,那是經歷了重生的喜悅與感激。這時,張健也總是會止不住淚水。令張健感動的是,她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病人的真摯祝福,她們會將自己的喜悅分享給她。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看到她們獲得幸福,我比誰都快樂。”

張健坦言,自己最大的特點是堅持。當初,一個班級近100人,結果迄今留在一線做醫生的只有十分之一,更不必說像張健那樣,三十年如一日奮戰在一線的女醫生了。

“一切擋不住心裡有愛。有愛,有熱情,就想著要創新。”張健說,她眼下熱衷於和學生一起研究人工智能AI,她的同事都知道,哪裡有新的手術方式,哪裡有新的研究,張健一定在那裡。

這就是張健,就像一束光,一旦點亮,一定會光芒四射。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張健 | 山河遠闊,人間煙火

口述實錄

唐曄

張教授,您帶著很多學生,對他們滿意嗎,您帶學生的特點是什麼?

張健

作為博導,我帶著數十位學生,我現在的成就感就是帶著學生走得更遠。我的學生同樣很優秀,獲得了很多榮譽,進行著很多科研項目,發表到國外的文章已經有幾十篇了。我對自己的團隊是比較滿意的,產出多,效率高,我對團隊的要求,就像對自己的要求一樣,不管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每個學生都手把手授課,親自把控好他們的課題。

我帶學生的特點是,第一,嚴謹,比如在發表SCI文章時,小小的一個疏漏都有可能毀了一篇文章,所以,必須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第二,教育他們必須要規範標準的操作。我對學生們常講的話是,勤奮努力吧,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唐曄

談談您對醫學人文的理解?

張健

其實,就是一切從病人的角度考慮她的感受、她的病痛,想著如何更好地解決她們身體上的疾患。我覺得,真正的安慰無需言語,如果是真的關心,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都能感受到。我在醫院裡,獲得的表揚信、錦旗比較多,可能是因為,我的病人覺得,我會帶給他們力量、勇氣和信心。要做一個好醫生實屬不易,我想,盡最大的責任對病人負責,為病人的利益考慮,給予病人全身心人文關懷,用心去對待病人,就是一個好醫生。

唐曄

後悔做醫生嗎?

張健

我從來沒後悔過,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取。

唐曄

現在有沒有最想做的事情?

張健

就是想把學生培養得更優秀,我每天帶著學生查房,我會和他們細細地講,手把手教,他們的將來,是醫學的將來,一定比我們這一代人,更造福於病人。對於學生,我最不能容忍的是:造假、說謊、懶惰。比如,為了畢業、晉升,求別人做文章帶上自己的名字,或者直接利用他人的數據,直接得出成果。要杜絕這樣的行為,我自己的學生,絕不允許有這樣的行為。

唐曄

您現在還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嗎?

張健

確實是很忙,沒有空餘時間,家人對我是最大的支持。每天晚上回到家,吃了飯就立馬在電腦面前工作了,要改學生的論文,還要在網上和學生開會,和國外合作的團隊開會。晚上睡得很晚,除了工作,臨睡前還要回復有些醫學專業網站病人的諮詢,日復一日,平淡而充實。

唐曄

現在是開學季,如果請您和醫學生講一堂無關專業的課,您會講什麼?

張健

我想講怎樣做一個好醫生。我在醫學院上大課時,告訴學生要用心去愛每一個病人,這樣才會有動力為病人更好地服務、做更多的臨床研究、探索更多的新興醫療技術。

唐曄

如果給醫學生一句忠告,您想說什麼呢?

張健

自己選定的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

唐曄

在醫學界,您有偶像嗎?

張健

我們醫院的很多資深主任都是我的偶像,是我的職業生涯導師,還有我的博士生導師——黃荷鳳院士。她是生殖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殖醫學和生殖遺傳。老師最多教導我們的是如何做人、做一名好醫生。她經常和我們這些學生說,要友愛、尊師,鼓勵我們做好臨床工作的同時,要兼顧科學研究,要勤奮、要努力,在她的引導下,我們這一代人初心如磐。

採訪/唐曄 編輯/阿迪拉

曄問仁醫已入駐知乎專欄、今日頭條、騰訊內容開放平臺,歡迎前往訂閱。

如有相關問題需要提問此醫生,

或有感而發,

您身邊若有工作在三甲醫院的仁心醫生,歡迎提供線索或者直接引薦。

版權聲明:

本文系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在[曄問仁醫]後臺留言;

授權使用請註明:“來源[曄問仁醫]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