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減法"生活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立春已過,今天年十二。

繼續守靜篤,讀《道德經》。

《道德經》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備受推崇的。

每四個德國人家庭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最高的除了《聖經》就是《道德經》。

對《道德經》極度推崇的名人有很多: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

日本學者湯川秀樹。

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

當代“學習型”組織創始人彼得.聖吉。

美國前總統里根、美國學者卡普拉。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黑格爾、尼采。

足球皇帝貝肯鮑爾等等。

但由於文字障礙、文化障礙。

有人把它神秘化,神聖化。

再加上認識上有偏差。

越發讓人覺得它深奧晦澀,敬而遠之。

但,其實,老子的人生觀一點也不消極。

一部《道德經》也就5000多個字。

卻像一座寶藏,智慧無窮,能量無限。

智慧不夠,能量不足之時。

最需要《道德經》。

雖然大學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

《道德經》對我而言也是有深度和難度的。

重拾《道德經》。

我想做的就是怎樣才能把它讀懂、讀透。

怎樣把它化繁為簡。

好,繼續《道德經》的學習。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參考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

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

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

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

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

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羅大倫博士的極簡解讀:

1、人生要學會做“減法”。

2、做“減法”是我們需要的人生智慧。

3、需要減少的不是主觀能動性,而是要減少慾望。

4、“無為而不為”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5、“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

6、要保持“無事”,不過不是不做事。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先來說說,什麼是人生的“減法”。

日本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這幾年很火。

原因就是她倡導的用減法生活的理念。

我們先來看看斷舍離的理念吧。

想要的東西,很多;需要的東西,很少。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捨去多餘的廢物。

減去多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本能。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說到用“減法”生活,我們不妨來看看生活中有哪些踐行者。

先來看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吧。

屠呦呦一生彷彿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青蒿素。

二十多歲獻身中藥研究,三十多歲獻身青蒿素研究。

她的高光時刻從85歲才開始。

這當中漫長的50年,她都是用“減法”生活的。

為了工作,生活中她粗線條,馬馬虎虎,減掉生活瑣屑。

甚至剪短母女私情,好在她有一個理解她的好丈夫。

屠呦呦是個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無院士頭銜的“三無”科學家。

不爭名,不奪利,不上位,不邀功。

如此簡單的一個人。

結果如何呢?

結果,屠呦呦拿了諾貝爾獎、家庭圓滿。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娛樂圈中,陳道明也是一個會做“減法”的人。

最近熱播的《慶餘年》裡陳道明飾演的慶帝深入人心。

一舉一動盡顯帝王本色。

64歲的陳道明憑藉這個角色再次爆紅。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演繹過許多的經典角色,談吐文雅,為人低調。

這是觀眾對陳道明的印象。

陳道明愛讀書,拍戲之外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用來讀書。

據說,每拍完一部戲,陳道明就會深居簡出的讀書一到兩年。

不應酬,不做無用社交,用來沉澱自己。

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和杜憲滿滿幸福。

好了,“減法”生活先說到這。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下面,來說說老子的“有為”與“無為”吧。

還是聯繫一下實際吧。

比如,現在,當前,疫情當前,我們只能儘量呆在家裡。

這看起是“無為”、消極的吧。

但,這時候的我們,恰好有時間深度閱讀、深度思考。

而這難道不是在另一種“有為”麼?

而說到“有為”。

作為領導,如果管的越多,管理越嚴格,

比如:天天打卡、監控員工,扣錢等等方式。

那麼,恐怕越“有為”卻越事與願違。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作為老師,我覺得也是這樣。

一個老師如果把講臺當成了個人秀場。

一節課全用來展示自己多有才華。

那麼學生學到了什麼?

特別是高中生的課堂。

這時,我們是否應該“無為”一點呢?

也就是用啟發式教學,少說一點。

讓學生成為主角,讓他們多說,多做。

其他,家長也是一樣的。

你管好孩子的生活、飲食。

其他,可以在孩子面前示示弱。

什麼也不做,不干涉,不嘮叨、不說教。

讓孩子們可以犯錯,可以試錯。

好吧,今天就說到這。

總的說來,這一章老子告訴我們:

少即是多,學會做“減法”。

無為是不妄為。

《道德經》告訴我們智慧的人都在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