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打我!”“是他先打我!”,一分鐘後熊孩子卻握手言和

學校裡同學之間也會發生爭執,處理不好,還會導致雙方大打出手。在多次處理這種糾紛後,我總結了個套路:先認同感情,再討論事情,後握手言和。

下面結合2個實例說明:

一、實例:玩積木發生爭執

“他先打我!”“是他先打我!”,一分鐘後熊孩子卻握手言和

課間休息,兩個小學員在休息區玩積木。

“這是我的!”小學說,已讀二年級。

“不,這是我的!”小智一年級,比小帆矮半個頭。

冷眼旁觀,一是看發生了什麼事,二是看孩子之間遇到糾紛,如何自行處理

事情很簡單,一箱積木,小帆和小智各拿一部分,在桌子兩端各堆各的。

小智堆的是機場和跑道,顯然原來拿出的積木不夠了。

他順手拿起了小帆那邊的二塊積木(也許他並知道這是小帆先從箱裡拿出來的,也許他覺得反正小帆現在沒用到)。

然而,小帆眼明手快,按住了小智現再次伸來過拿積木的手:“這是我的!”

顯然,他覺得自己的“邊界”被侵犯了。

“這是我的!”小智不服氣。也許他覺得桌上的就是大家的,自己拿到了就是自己的。

小帆生氣甩了小智的手搶回了積木。

小智用手推倒了小帆的作品,並拿起一塊積木扔向對方,打到了他的鎖骨。

應是有點痛,個頭大點的小帆站起來過來推小個頭的小智。

小智知道打不過,放聲大哭!(求助信號

注意到他的視線移到我這了。

好吧,該我出面了

“發生了什麼事?誰先說?”

小帆一邊淡定的堆他的積木,邊說:“他搶我的積木!”

“是我的!鳴鳴鳴…”

“是我的,他想搶我的!”

“是我的,我拿到的!”

……

(另指望熊孩子能客觀說出經過,讓他們自己先說是給他們一外情緒發洩口)

“嗯,老師聽明白了。”

面向個頭小的小智:“你發現自己的積木不夠了,看到桌子上有,順手就拿過來了堆自己的積木了。是吧?”(從他的角度表述,即先情感認同)

再面向個頭大的小帆:“你覺得他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拿走了你原來從箱子裡拿出來的積木。所以很生氣,是吧?”“如果小智事先經過你的同意後,再拿積木,你是願意的。是嗎?

小帆點頭。

再轉向已經不再哭的小智:“你也聽到了,如果你事先經過他的同意,他是願意給你拿的。如果他沒經你同意就拿你的積極,你也很生氣是吧。你願意向他道歉嗎?你願意向他說聲對不起嗎?”

“對不起…”小智撅著小嘴,還是說了。

“小帆,你願意原諒他嗎?那就握個手,還是好朋友發!”

最後,兩孩子握手言和,一邊玩去了

二、小結:

1、不著急於對孩子評判對錯,而應著眼於行為背後的情緒。

佛說“開口即錯”,常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即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錯與對,只有不同的角度而已。基於這樣的認識,就不急於介入去評判孩子之間的對錯,而是嘗試從不同孩子的角度去看感受他們不同的情感和情緒。

2、先情感認同,再討論事件。

所有的衝動行為,來源於情緒。

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也都會有情緒

當孩子的情感得到認同後,會平靜下來,因情緒而被壓抑的善就浮現了。

你覺得他沒經過你的同意,就拿走了你原來從箱子裡拿出來的積木。所以很生氣,是吧?

”(認同了他因沒經同意拿走積木而生氣的情感)

“如果你事先經過他的同意,他是願意給你拿的(不直接他的錯,照顧他的面子和感受)

3、激發孩子原本的善,助孩子和解

孩子最怕“沒朋友”,都願意和大夥成為朋友。

情緒消除了,原來的善就發揮作用了,“道歉”“原諒”再到“握手言和” ,水到渠成。

---------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在日常中你還遇到那些糾紛,你又是如何處理的?討論下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