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儘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大多數人,在年少時都曾經有過宏偉的理想和目標,但是隨著年齡長大,人與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有些人開始自甘平庸,有些人開始抱怨命運與社會的不公平,工作中遇到人品惡劣的上司、生活中遇到難以相處的朋友甚至家人、事業上總是不順利,我們渴望成為人上之人卻越來越跟不上這個時代…..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似乎操著皇帝的心,幹著丫鬟的活兒,人生似乎即沒有成就,同時又過得毫不不輕鬆。為什麼兒童時期同樣的環境、差不多的出身、差不多的智商,成年以後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

人生應該儘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關於這種現狀背後的原因,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相同,綜合分析延續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結合在世界範圍內流傳甚廣的宗教、哲學及現代西方心理學,給我們揭示出一個共同的道理,而這個道理,經常被我們所忽視,甚至否認。

這個道理是——“以利他為目標,方可得長久利己之果,以專注珍惜當下之心,方可得來日累累碩果”。需要說明的是,利他,不是助長他人的私慾、貪慾、不明和惡習,成就他人的成長是最大的利他。

人生應該儘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道理看似簡單,甚至咋一看很像說教,但明白並不容易,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其中的“因果關係”。顛倒的因果關係,往往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甚至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圓滿。相信這一道理不容易,做到就更難,但其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厚。很多時候,人們到人生的後半場才想明白。有些人則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明白這一道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企業家李嘉誠崇尚“建立自我,追求無我”,心中沒有自我,時時以別人需求為中心,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成就自己。馬雲在2018年浙商總會上也提出“利己不如利他”。也許我們認為“利他”是他們取得成功之後的“更高需求”,與我們普通人無關,事實也許並非如此。

首先,我們看一下關於偉大人物特質的研究

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馬斯洛在關於偉人的研究中,發現他們身上的很多特質,其中一些特質是——“單純、自然而無偽。他們對名利沒有強烈的需求,因而不會戴上面具,企圖討好別人”、“他們對人生懷有使命感,因而常把精力用來解決與眾人有關的問題。他們不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單顧自己的事。”、“他們不依靠別人滿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他們像是個滿溢的福杯,喜樂有餘,常常願意與人分享自己,卻不太需要向別人收取什麼”。這些特質表明,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人,他們往往不被自我名利、虛榮、私慾所困惑。

人生應該儘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其次,我們看一下西方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商學院教授拉傑.洛格納汗的研究中指出“雖然成為優秀的人可以更加幸福,但一味追求比別人優秀卻會降低幸福水平” 。要想生活更加幸福,我們要做的事情很明確:減輕對優越感的需求,但同時不要讓自己喪失成功的機會。追求比別人優秀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有一顆時時渴望追求比別人優越的心,卻沒有比別人更優秀的行為與心靈品質。這一點不僅僅是很可能最終讓我們無法達成優秀,而且還是人生幸福的巨大殺手。在經典的精神治療案例中,許多人的性格缺憾都與潛意識中的這種意識相關聯,因為害怕不如別人,不敢嘗試、不敢挑戰、不敢坦誠自己。我們越強烈希望在比別人的優越中獲得幸福,我們往往越活的不幸福。而幸福感,會對人的積極心態產生重大影響。

人生應該儘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第三,後其身而身先,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無我利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我利他也是許多聖賢偉人的價值觀。老子的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揭示出了庸人與偉大者的重大差距。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思想,自利利他,胸懷天下,無我利他,化育人心,立功、立德、立言,澤被後世。

人生應該儘早明白的一個道理

第四、宗教的利他與無我

東西方宗教通常都強調善行。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像大興和尚的話,“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入行論》也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現實中善惡報應的因果關係也許並沒有那麼簡單。一個人提升了格局境界,對善惡的標準會有所不同,而因果相報的因果關係的看法,隨著一個人境界格局的提高,會有所改變。當一個人付出善行之後發現得不到善報,或者發現有些人做出惡行卻沒有惡報,這時候人們的這一信仰經常就會崩塌。這時堅持住自己的信仰是不容易的,而這個時候能否堅持住,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內心是一顆真正的利他之心,還是為了達到利己的目的而去利他。

結果與目標,順序不同,影響差異甚遠。以利己為主要目標,最後很多成了實際的犧牲奉獻者,而以擔當奉獻付出為目標的,實際往往成了被人擁戴的榜樣和領導者。 早些明白這些道理,對於生命的意義也許有所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