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西陲安寧

接上期

西海擷珍------從收藏上看青海(續十九)

大明王朝的西陲安寧

今日西寧

大明王朝的西陲安寧

西寧,雨水越來越多

1368年春,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明朝。同年秋,明軍攻克大都,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退往上都。蒙古勢力北退大漠以後,以元順帝為首的殘元皇室並不甘心,“元人北歸,履謀興復”【注1】,明太祖朱元璋採取了積極進攻的戰略,試圖一舉消滅北元的有生力量,但始終無法消除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因此,如何迅速安定西北部邊疆就成為明初中央政權的首要問題。

在這種形勢下,地處高原、位於蒙藏兩大遊牧民族之間連接地帶的青海地區,就凸顯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明王朝敏銳地意識到,青海地區是中央王朝控制西藏的通道和橋樑,既是藏族地方同中央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央王朝經營藏區的戰略橋頭堡。自元以來,藏民族與蒙古民族在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經營好青海藏區,不僅具有“北拒蒙古、南捍諸番”【注2】,隔絕蒙藏聯合的戰略意義,也更加顯示出“以番馭蒙”的重要性與急迫性。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在明朝二百多年(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間,青海地區屬大明王朝的西部邊陲地帶,尤其明中葉後,青海湖一帶成了明軍與蒙古王公貴族部隊作戰的戰場,這裡戰事頻繁,不得安寧。連年的戰爭嚴重地拖累了明王朝,對明王朝在青藏高原實現長治久安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注3】。

自洪武朱元璋起,大明王朝採取了政治、軍事、經濟、宗教等多種手段,歷經坎坷,在一個疆域大幅收縮的時代(與前元朝相比而言),總算是維持了中央政府在青藏高原的統治,沒有導致分裂局面的出現,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

【注1】:[ 《明史·兵志(三)》]

【注2】:[ 《明史》卷330,《西域傳》]

【注3】:[ 《明史》有載,“故元遺寇終為邊患”。([清] 張廷玉·明史·外國八,卷 327,韃靼,北京:中華書局,1974 年,8465 頁。 )]

1、洪武開篇

①對蒙元殘餘勢力的武力打擊

元朝覆亡後,元順帝退居上都,蒙古遷回大漠地區,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兵深入漠北,圍剿元朝殘存實力,從此開啟了“北元”與明朝長期對峙的局面。洪武之初,明朝派出大軍數次經略西北,經過武力打擊和招撫安輯,青海地區的蒙古諸王非逃即降,蒙古族部眾一部分在青海留下(故元寧王,卜煙帖木兒,原鎮守的柴達木盆地西部,北連敦煌,西接若羌),大部分退回漠北或被遷往內地。

②西寧衛及塞外四衛的設立

洪武六年(1373年),明改元西寧州為西寧衛,隸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衛下設中、左、右、前、後、中左6千戶所,前5所均在西寧城內,1在樂都。既管軍事,又管民政。洪武十年(1377年)始筑西寧衛古城【注4】(另一說為洪武十九年)。除西寧衛外,還在青海西部建立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塞外四衛”,隸屬西寧衛管轄;改元貴德州為歸德守禦千戶所(治今貴德縣河陰鎮),這些都是正規衛所,駐紮有國家軍隊,長官由朝廷委派;在青海牧區,則設立了一些羈縻衛所,由部落頭人任衛所官員,衛所內沒有國家駐軍,如設於青南地區的必裡衛、朵甘衛、畢力術江衛、隴卜衛等。

③土司制度

明承元代土司制度,在明朝初年,土司在甘青地區的政治舞臺上是十分活躍十分顯著的。明朝政府將土司和土兵看作極為可靠的西北邊防軍。洪武初,正是明朝與漠北元順帝、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元朝末著名將領)等大敵對抗,相持不下的關頭,青海地區的朵爾只失結、李南哥等先後歸附【注5】,無形中增強了明軍實力。不僅如此,這些土司及其部屬土民曾屢立戰功,成為明政府西北邊防軍的主力,他們對於明朝迅速安定西北的局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青海東部農業區勢力較大且持續時間較長的18家土司(雍正初年,封授除西寧府屬十六家土司外,在撒拉族中封授兩個土千戶【注6】。),就有16家是在洪武年間授予的【注7】。

④政治上的懷柔政策

此外,明政府對於青海藏族,採取了懷柔政策。一方面借重於久居西北,瞭解藏族,並與他們有友好關係的土司及其部屬來進行安撫,藏族的許多酋長,就是經過這些土司的媒介而歸附明中央政權的。另一方面,由於青藏高原佛教盛行,敕建寺院,依靠宗教特色來穩固人心。青海眾多寺院中,瞿曇寺、塔爾寺、佑寧寺、廣慧寺、弘化寺、隆務寺等是有代表性的著名寺院。其中瞿曇寺就是朱元璋敕賜的匾額,寺內保存有明朝多個時期的珍貴文物,大都是來自於朝廷賞賜。

【注4】:[ 《明太祖本紀》記載:洪武十年九月丁丑,陝西都指揮使言:“莊浪衛(今甘肅永登)舊軍四千,地狹人眾難以駐屯,乞將新軍一千人,往碾伯(今青海樂都)守禦,一千人於西寧修城”。但《西寧府新志》謂洪武十九年,明王朝命長興侯耿秉文率陝西諸衛軍士,興修西寧衛城。]

【注5】:[ 1371年(洪武四年),元甘肅行省右丞朵爾只失結和西寧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紛紛歸順明朝,元在青海的統治結束。]

【注6】:[ 羋一之:《青海土司制度概述》。]

【注7】:[ [清]·楊應琚:《西寧府新志》說:“按寧郡諸土司計十六家,皆自前明洪武時授以世職,安置於西(寧)、碾(伯)二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