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下单

「改变世界的人」

主笔|苗千

“诺贝尔奖又没发给我,这事跟我有关系吗?”

“诺贝尔奖是一百多年前设立的,虽然名气大,但是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不用太关心。”

“诺贝尔奖只给那些欧洲和美国的男科学家,就是个笑话。”

……

这是我经常听到的,身边的朋友对于诺贝尔奖的评价。是的,诺贝尔奖作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最重要的奖项,听上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持续几年,如同行为艺术般地报道这么一个评奖机构都设立在偏远北欧的奖项?

因为诺贝尔奖所记录和所庆祝的,是全人类的进步,它和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关。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三联生活周刊》诺贝尔奖系列报道:【改变世界的人

诺贝尔奖记录这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诸多最杰出的科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国际组织)。我们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就能够看到人类在这一个多世纪时间里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大致脉络。

诺贝尔奖,尤其是其中最被人关注的科学奖项,看上去确实是“有失偏颇”。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其中大部分的获奖得主都是来自欧洲或北美的白人男性科学家。那么,这是否说明诺贝尔奖本身具有偏见和歧视?

实际上,一百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项的评奖标准一直没有改变,一直是以科学成就的本身来进行衡量和选择。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在遗嘱中写到,“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2019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而因为疫情影响,今年诺贝尔颁奖典礼和盛大的晚宴被取消。

正是因为这种不考虑其它任何因素的“绝对性”,让诺贝尔奖毫无保留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一些不平等。就像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森(Göran K. Hansson)在《自然》(Nature)杂志中所写的:在诺贝尔奖中的不平衡实际上只是一个更大问题的显现而已。

在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得主中,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性别不平衡,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趋势: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比例大增——这也正反映出了在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女性正在逐渐从只需要照顾家庭的妻子、母亲的固定形象中挣脱出来,逐渐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接受教育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权利。可以想见,未来会有更多的女性获得诺贝尔奖。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在2009年,一共有5位女性获得诺贝尔奖,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今年有4位女性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本期有关诺贝尔奖的封面上只选择了这四位女性获奖者。

有读者评论说,我们报道的所谓“改变世界的人”,可以说是“改变世界的女人”——确实有这方面的用意——只要你关注今年的诺贝尔奖,就不会再忽视女性科学家的重要性。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正在发生着重要转变。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

还有另外一个不得不被讨论的话题:这是一届被新冠疫情所笼罩的诺贝尔奖。新冠疫情在迅速改变这个世界,也改变了诺贝尔奖。不同于往年的是,今年我们没法再赶赴斯德哥尔摩进行现场报道,只能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进行采访。

新冠疫情对于诺贝尔奖的提名和评选带来哪些影响?诺贝尔奖又在利用自身的巨大影响力,为人类抗击新冠疫情做了哪些工作?这也是我们今年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诺贝尔奖的评选过程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新冠疫情仍然给诺奖造成了影响:诺贝尔基金会原计划于2021年四月末,在华盛顿举办首届诺贝尔峰会(Nobel Summit)。届时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将聚在一起,探讨如何创造一个更具持续性,更加繁荣的人类社会。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气候变化,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种正面或是负面影响…这些重要议题原本要由来自各界的精英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讨论。

这个尚未举办的诺贝尔盛会就已经被笼罩在阴影之中,让这些原本要被热烈讨论的议题看上去似乎没有那么迫切。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来自新冠病毒更加直接且致命的影响。届时第一届诺贝尔峰会能否正常召开也未有定数。

但是诺贝尔奖也在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帮助人类战胜新冠病毒: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了世界粮食计划署(World Food Programme),这家机构帮助世界上一些受到新冠疫情严重影响的贫困国家提供粮食供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使这家机构的活动更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诺贝尔基金会在明年将资助两个诺贝尔研讨会(Nobel Symposia),讨论由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的医疗和经济影响。今年12月诺贝尔对话周中的话题“学习的挑战”(The Challenge of Learning)也将可以在网络上收听。今年讨论的话题将是新冠疫情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评选,都和新冠病毒有某些联系。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学家,化学奖则授予两位发明“基因剪刀”技术的科学家。可以说,这几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做出的发现和发明,对人们研究和战胜新冠病毒,都有重要意义。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颁布生理学或医学奖。(IC photo 供图)

在诺贝尔化学奖的发布会后,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邹晓冬。她说到,无论是从了解新冠病毒感染机理,发展检测技术,寻找治疗方法,到开发疫苗,化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今年的化学奖得主夏彭蒂耶和杜德纳在内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以CRISPR–Cas为基础的新技术,就可以对新冠病毒进行快速检测。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邹晓冬

新冠病毒终将被战胜,疫情终将过去。我们只需回顾诺贝尔奖这短暂的12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在此期间人类社会经历了1918年大流感和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改变人类社会的大事,都随着众多诺贝尔奖得主一起被记录在了诺贝尔奖中。

不仅如此,我们回顾诺贝尔奖所记载的科学成就,比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对T细胞的研究,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等等,其中不乏可以用来战胜新冠病毒,带给现代人以启迪的发现和发明。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1901年,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研究白喉血清疗法的德国医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右)

就让我们以诺贝尔奖的名义,庆祝科学的胜利。

一年又一年,诺奖跟我有关系么?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改变世界的人」

点击封面图,一键下单

本期精彩报道

  • 疫情笼罩下的诺贝尔奖(苗千)

  • 最重要的是维持诺奖自身的高水准(苗千)

  • 给新冠研究者打一针强心剂(袁越)

  •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苗千)

  • 黑洞研究对于人类社会有深远的影响(苗千)

  • 诺贝尔化学奖的3个启示(袁越)

  • 合作关系对科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苗千)

  • “格丽克是在恰当的时候被选择了”(孙若茜)

  • 中规中矩的和平奖(邢海洋)

  • 如何将拍卖理论运用于现实(谢九)

  • 以诺奖之名欢庆科学(任晓远)

  • 时事:碎片之战:纳卡飞地冲突升级(刘怡)

  • 调查:追凶17年(驳静)

  • 调查:兰州“疑似布病患者”这一年(张洁琼)

  • 调查:申诉54年:一起找不到“受害者”的案件(李秀莉)

  • 市场分析:长护险的意义与挑战(谢九)

  • 艺术:彩色埃格尔斯顿(薛芃)

  • 电视:被生活困住了,该怎么办(张月寒)

  • 设计:呼应数字时代的技术有机形态(钟和晏)

  • 时尚:老钱与新钱的时尚观(杨聃)

  • 思想:文科生让科技更有人性?(薛巍)

  • 书评:关于历史,图像小说的可能性(陈赛)

  • 邢海洋:能源大转型

  • 袁越:病毒的天敌

  • 卜键:寿山将军的献祭

  • 张斌:全球供应链上的阿根廷球员出口

  • 宋晓军:美海军要用“500艘舰艇计划”对抗中国?

本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大使#、诗人西川认为,“诺奖颁给格丽克,既出乎意料,也在逻辑之中。”谈及对格丽克诗歌的感受,诗人西川觉得“她就像在自家后院刨地的一只鼹鼠,但刨得极深”。而通过对个人存在的深度挖掘,格丽克将每一个普通人放大成一个世界。

⬆️ 点击上图,听西川讲格丽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封面图,一键下单

「改变世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