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冷戰伊始

1946年3月,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在冷戰的最初階段,蘇聯薄弱的海上力量對西方毫無威脅,此時蘇聯的主要工作仍是恢復經濟,彌補戰爭創傷,沒有精力和資本花在尚不熟悉的海洋上。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對海洋的認識依然停留在二戰前,造成大艦下水就淘汰

到了50年代,蘇聯海軍的發展開始進入了快車道,新銳艦艇的建設全面展開,17500噸級的68改型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建成14艘,3000噸級的各型驅逐艦建成70艘,此外還有數量更加龐大的魚雷艇。

但是在西方海軍的眼裡,這些水面艦艇就是一支“新古董艦隊”,因為68改型還是一艘火炮戰艦。在導彈已得到廣泛應用的時代,下水即落伍。此時,他們最為重視的是蘇聯這一時期下水的26艘611型(Z級)大型魚雷潛艇和215艘613型(W級)中型魚雷潛艇。

尤其是後者,不僅性能尚可,而且廣泛採用了自動焊接和定位流水作業法,建造速度極快,它們使蘇聯海軍在裝備領域有了拿得出手的相對優勢,也使西方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威脅。自此北約開始全天候的緊盯蘇聯潛艇力量的發展,並不斷改進對抗方式。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聖彼得堡博物館的613潛艇

納粹德國在二戰中只維持了不到100艘U型艇,就對英國的航運造成了巨大威脅,而現在蘇聯在北大西洋方向保有200多艘潛艇,這種對比很容易讓歐洲國家成為驚弓之鳥,並使他們對美國的依賴與期望越發高漲。

因此這一時期,美海軍只能順應國家戰略中對盟友防衛義務的規定,調動大量資源加強反潛力量建設,與蘇聯展開水下對抗。由於此時美海軍擁有包括核力量在內的全面優勢,能夠突入蘇聯近海作戰,因此這一階段北約海軍對蘇聯的水下作戰呈現打擊,封鎖和保衛交通線並重的模式。

歐洲是美蘇爭奪的核心地區,蘇聯在歐洲部署有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和黑海艦隊,在50年代,蘇聯沒有海外基地,因此艦隊要執行破交任務,就地理環境而言,歐洲方面只有北方艦隊可以較為方便的前出並展開潛艇兵力,其他兩支艦隊都必須通過北約控制的海峽,這在戰時,不可想象。亞洲方面的太平洋艦隊,進入大洋則要面臨日本列島的封鎖。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蘇聯潛艇穿過挪威海 就可以進入大西洋

開始水下對抗

美軍在50年代制定了對蘇的作戰預案-“扣球”,其設定的基礎是,東方對西方發動了全面進攻,之後西方聯軍如何進行固守和反擊,其中,該方案對反潛戰這樣設定:

在開戰日,西方將首先死守歐亞主要水道和海島,如斯卡格拉克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對馬海峽,GIUK水道,日本列島,塞浦路斯等島嶼。對過於靠近前沿的宗谷,津輕等海峽實施嚴密監視,以形成對蘇聯海軍尤其是潛艇部隊的全球性封鎖鏈,控制和削弱蘇聯海軍進入大洋的潛艇力量。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缺少直面大洋的出海口,是蘇聯永遠的痛

在戰爭的下一階段,西方將盡快完成海上作戰力量的集結,以佔據明顯優勢的海空力量前壓,進一步削弱和殲滅蘇聯海軍的作戰力量,在戰爭開始後的一段時間內,美國將對蘇聯陣營的主要港口實施航空核-常聯合突擊,這些港口包括莫爾斯克,羅斯塔,塞瓦斯托波爾,海參崴,以及中國旅順港等等。

強大火力的突擊將使蘇聯陣營的主要海上作戰能力無以為繼,不僅將消滅未及出港的潛艇,也將使其沿岸防禦體系出現巨大的漏洞,之後,則是兩棲兵力開始進行登陸作戰。在消滅了艦艇基地後,專門的護航艦隊開始在航線附近搜索前期已經展開的潛艇,對這些無法回家的潛艇進行存量消滅。

這種跨越全球,異常宏大的海上戰爭方案,成為今後數十年美蘇海上對抗的基本構想。雖然由於東西方戰略態勢發生了大量複雜的變化,造成“扣球”方案的設定在很多細節上並不切實,但是針對蘇聯乃至東方世界的海上封鎖尤其是水下封鎖計劃,在地緣態勢上已經建立起來。在上述地緣框架內,自1949年起,西方世界不斷加強著水下戰爭準備。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冷戰初期 美國對蘇聯採取的是咄咄逼人的攻勢戰略

直到今天,美軍總參謀部的對俄作戰議案,依然以“扣球”方案為基礎制定,只是順應了科技的發展和政治的變化,在細節上有所改進。

不餘遺力,層層設防

摩爾曼斯克,位於蘇聯北方,瀕臨巴倫支海,這裡是北極圈內唯一的不凍港,自然而然成為了蘇聯北方艦隊的駐紮地。從這裡向西出發,穿過挪威海或者格陵蘭海就可以進入了一望無際的大西洋海域。

針對這一地理特徵,北約在冰島以北的巴倫支海,挪威海一線佈置了第一道完備的反潛體系。包括繫留傳感器,繫泊聲吶浮標,岸基反潛巡邏機,輕型反潛潛艇和水雷戰潛艇等等。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反潛對任何一國海軍都是重中之重,這是工業水平的較量

第二道防線由英國,法國在附近海域保持的20-30艘驅護艦為主的艦隊組成,其中相當部分用來反潛作戰。

第三道防線由從北歐到南歐的水下,佈置密度極大的水底聲吶和傳感器組成,一直延伸到地中海的達達尼爾海峽邊上,切斷了黑海艦隊和北方艦隊互通的路徑。這些完備的對潛偵察/監視體系在和平時期執行任務,在戰時還將得到加強。

僅僅有防線,還遠遠不夠,北約在重點海域也部署了機動反潛力量。在北大西洋方向,開戰後西方將動用2個航母特混艦隊進行專門的反潛掃蕩作戰,另外4個大隊遂行護航任務。在地中海方向,8艘主力航母中將有部分專職反潛作戰,1艘用於護航。而三艘輕型航母將全部用於反潛搜索/突擊作戰。在巴倫支海-挪威海方向,將部署3艘主力航母和3艘輕型航母。上述3個海域,還將部署近20艘常規潛艇封鎖特定海區,以上兵力的大部分將由美國和英國負責。

在反潛戰裝備建設方面,美軍在40年代末即改裝了7艘科芒斯曼灣級護航航母,它們被稱為反潛護航航母,主要用於特定海區的護航作戰或伴隨式護航。二艘獨立級輕型航母被改裝成輕型反潛航母,用於在特定海區實施反潛遮斷和掃蕩作戰。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水下幽靈

到了50年代末,這些反潛航母被封存,11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被改裝成反潛航母,代號CVS,它們能搭載美軍所有類型的艦載固定翼反潛機和直升機。英軍在這一時期也保持了3艘艦隊航母和至少8艘輕型航母,其中一部分用於在特定方向和海域實施反潛作戰。

於此同時,英美等國研製了P-2岸基反潛機現代化改型,S-2和“塘鵝”艦載反潛機,並最終在1960年初開始部署P-3A岸基反潛機。

蘇聯的應對

但實際上,北約的這些努力,未必符合現實要求,蘇聯進化的非常快。1956年,蘇聯制定了新的海軍軍事發展學說,代號“101號科研工作計劃”。這是赫魯曉夫軍事改革的結果,其轉變了之前的蘇聯國家戰略,將可靠的核威懾作為壓倒一切的目標,軍隊開始實施脫胎換骨般的改革。就海軍而言,改革的目標是淘汰傳統的大型火炮水面艦艇,全面改組航空兵,盡全力加強潛艇力量,普及導彈和核武器。

該計劃將“破壞敵人沿海地區的海軍基地,港口,工業中心及其它重要目標”作為了海軍的首要任務,之前近海防禦階段所確定的“確保海洋邊境不受侵犯”的戰略目標,成為了次要任務。這是典型的以攻代守戰略,意味著蘇聯海軍將成長為一支更富有攻擊性的軍事力量。

貫穿冷戰的美蘇潛艇對抗,讓蔚藍的水下充滿了重重殺機 (上篇)

潛艇屬於不對稱戰力,可以讓弱國快速的對強國形成威懾

該學說認為,傳統的魚雷潛艇和轟炸航空兵,以在航線上形成魚雷潛艇阻截幕和封鎖特定港口為主要手段的傳統破交戰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戰略性破交作戰中,如果要對西方航運造成30%的持續損失,就需要部署650艘潛艇,但是到50年代末,蘇聯在進行了年產100艘潛艇的高強度生產後,也只擁有了440艘潛艇。在全面戰爭中,如果要對美歐,美日海上戰略交通線構成實質性威脅,蘇聯海軍必須立足於核潛艇,核武器等高性能裝備,全面改革破交作戰方式。

自此,核潛艇登上了冷戰的歷史舞臺,尤其是海基戰略武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海上對抗格局,也給世界造成了巨大影響。

上篇完,下篇是核動力潛艇的應用和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