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是慈禧太后的第二故鄉

呼和浩特市是慈禧太后的第二故鄉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鼓樓立交橋十字路口西南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其實,雖然叫的是街,實際上卻是一條並不寬敞的小街道,也不長,只有幾百米長。從外表上看,這條街道上也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與周圍其它的街道沒什麼兩樣。不過,這條街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做“西落鳳街”。而就是這麼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卻與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關,這也使得這條普通的街道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和故事。

話說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個名叫惠徵的滿族官員帶著他15歲的寶貝女兒蘭兒來到塞外名城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當上了歸綏兵備道臺。這惠徵原本是滿族八旗之一鑲黃旗的一個小官吏,後來得到升遷,曾經當過安徽省的候補道員。惠徵是滿族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成員,他們這個家族一般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惠徵從小對女兒就要求非常嚴格,特別重視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蘭兒也是天資聰明,無論是讀書、繪畫、刺繡、彈唱、騎馬、射箭等,可以說是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閒暇之餘,蘭兒常常聽父親給她講述一些宮廷裡邊的事情,蘭兒對此很是著迷,在少女的心中有了許多的遐想。再說這惠徵來到歸綏後,正值歸綏道臺衙門重新修建的時候,於是,他就和女兒暫時住在了歸綏新城協領衙門,而新城協領衙門的位置就位於現在的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西落鳳街邊兒。當時,將軍衙署是歸綏城內最大、最漂亮、最豪華的建築,周圍又有連接城內四條大街的鐘鼓樓,以及專門供奉皇帝御像的“萬壽宮”,所以,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從這塊兒走的。老百姓只能由新城協領衙門前的一條名叫“慶豐街”的道路通過。平時有空的時候,蘭兒也常常到這條慶豐街上玩兒。幾個月以後,這道臺衙門修復好了,惠徵一家人就搬到了位於扎達蓋河邊兒上的道臺衙門居住了。這道臺衙門旁邊有一座十分優美的花園,據說花園裡各種奇花異草很多,環境迷人。在這座花園裡邊,還有一座建在最高處的六角亭,名叫“樹滋亭”。蘭兒是經常都要爬到這座亭子上居高臨下觀看歸綏城的風景。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惠徵結束了歸綏兵備道臺的任期,而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蘭兒也高興地跟著父親來到了她早已十分嚮往的北京城。之後,蘭兒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步步平雲直上,登上了太后的寶座。說到這兒,您一定知道這蘭兒是誰了。對,她就是曾經權傾一時、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后。到了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於拍馬屁的歸綏道臺胡孚宸把慈禧太后早年經常登高休息過的“樹滋亭”重新修建後改稱“懿覽亭”,而將慈禧太后經常去玩兒的“慶豐街”又改稱“落鳳街”,這也就是這條街名的來歷。

相關資料1:慈禧太后身世之迷:出生地就有五種說法

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后,由於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響與作用,對其身世,有多種異說。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謂眾說紛紜。除北京說之外,還有五種說法:(1)甘肅蘭州,(2)浙江乍浦,(3)內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蕪湖,(5)山西長治。慈禧出身於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一個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戶部任員外郎,遺下銀兩虧空,離開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東司任郎中,相當於現在部裡的一個司局長。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因沒能按時退賠其父吉朗阿在戶部任職時的虧空銀兩而被革職。外祖父惠顯,在山西歸化城當副都統。父親名叫惠徵,在吏部任筆帖式,是一個相當於人事部秘書、翻譯的八品文官,後屢有升遷。根據清宮檔案《內閣京察冊》(清政府對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記錄)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徵,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時是筆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為吏部二等筆帖式。十九年(1839年)時是八品筆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為吏部一等筆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調任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為考察成績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見,被外放道府一級的官職。同年四月,任山西歸綏道。咸豐二年(1852年),調任安徽徽(徽州府)寧(寧國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廣(廣德州)道的道員。從慈禧之父惠徵的履歷看,他曾先後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職。那麼,慈禧出生在何處?

 關於慈禧的出生地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載,因為誰也沒有料到幾十年後這個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會成為執掌大清國朝政近半個世紀的聖母皇太后。近幾年,北京的學者從清宮檔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選秀女的名單,這在檔案中叫做“排單”。其中有咸豐五年(1855年)慈禧的親妹妹被選為秀女的記錄。慈禧的這位妹妹後來成了醇郡王奕的側福晉,光緒皇帝的生母。“排單”上明確記載:此女屬滿洲鑲藍旗,姓葉赫那拉氏,父親名叫惠徵,最高官職做到五品的道員。一些學者主要根據這份“排單”認定,咸豐五年之前,慈禧的孃家住在北京西單牌樓北劈柴(闢才)衚衕。所以,這裡應該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師八旗分城居住的規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在阜成門內華嘉寺衚衕;到民國初年,鑲藍旗滿洲都統衙門舊地在阜成門內華嘉寺14號。劈柴胡同距華嘉衚衕很近。慈禧的父親屬於滿洲鑲藍旗,應當住在劈柴胡同一帶。

此外,還有人認為慈禧出生在北京東城方家園。《清朝的皇帝》記述:“慈禧母家在東城方家園,父官至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時當道光末年,洪楊起事,惠徵守土無方,革職留任,旋即病歿,遺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長。”有書說:“恭親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於方家園’!”注云:“方家園在京師東北角,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襲承恩公。《翁同龢日記》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記載了慈禧母親發喪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殯,塗車芻靈之盛,蓋自來所未有,傾城出觀,幾若狂矣!沿途祭棚絡繹,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軍機大臣、戶部侍郎李鴻藻)未往,頗忤意旨。”

慈禧家的具體地點至今沒有解決,慈禧入宮時選秀女的“排單”至今也沒有發現,所以慈禧的出生地點以及身世仍存在著如下五種異說。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肅蘭州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徵曾任過甘肅布政使衙門的筆帖式。傳說慈禧出生在當年他父親住過的蘭州八旗馬坊門(今永昌路179號院)。但是,經過專家查閱文獻、檔案,發現惠徵雖然做過筆帖式,但其地點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門,而不是在蘭州的布政使衙門。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徵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小文,題目是:《史界新發現慈禧生於浙江乍浦》。這篇文章說:慈禧的父親惠徵,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間,曾在浙江乍浦做過正六品的武官驍騎校,而慈禧正是在這段時間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這篇文章又說:在現今乍浦的老人當中,仍然流傳著關於慈禧幼年的傳說。當時的規定,京官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學者查閱清朝考核官員的檔案記載:這時的惠徵被考核為吏部二等筆帖式,三年後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檔案作為吏部筆帖式進行考試,可見這時惠徵在北京做吏部筆帖式,為八品文官。所以,這種說法值得懷疑:其一,惠徵不能同時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職也不對,在京師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級也不合。

第三,慈禧出生在安徽蕪湖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徵曾做過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的道員,道員衙署在蕪湖,因此說她出生在蕪湖。慈禧既然生長在南方,便善於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豐帝的寵幸。一些小說、影視多是這麼說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有一個情節,蘭貴人(就是後來的慈禧)在圓明園“桐蔭深處”唱一曲纏綿小曲,咸豐皇帝聽得如醉如痴,從此博得寵愛。顯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為她出生在南方的證據。就像北方人會唱黃梅戲,不能以此證明出生在安徽一樣。根據歷史記載:惠徵當徽寧池太廣道員是在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經在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被封為蘭貴人;檔案中還保存有蘭貴人受到賞賜的賞單。可見慈禧不會是生於安徽蕪湖。

第四,慈禧出生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說。是根據慈禧的父親惠徵曾任過山西歸(化)綏(遠)道的道員。清代的綏遠城,今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這種說法又稱為內蒙古說。慈禧的父親惠徵當年曾任山西歸綏道,道署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據說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條落鳳街,慈禧就出生於落鳳街的道員住宅裡,甚至傳說慈禧小時候常到歸化城河邊玩耍。但文獻記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徵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時,慈禧已經15歲,所以說慈禧不可能出生于歸化城。不過,慈禧可能隨父惠徵在歸化城住過。慈禧的外祖父惠顯,從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年,在歸化城做官,當過副都統。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過。以上就成為慈禧出生歸化(今呼和浩特)說的一個歷史的影子。慈禧的母親不可能從北京回孃家生孩子,因為這在當時既路途遙遠,也不合禮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長治說。這是近年來的一種新說法。此說認為慈禧不是滿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徵。今山西長治當地傳說: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長治市)長治縣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兒,名叫王小慊,4歲時因家道貧寒,被賣給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齡娥。到了11歲,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轉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徵做丫頭。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發現齡娥兩腳各長一個瘊子,認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乾女兒,改姓葉赫那拉氏,取名玉蘭。後來玉蘭被選入宮,成了蘭貴妃。說慈禧是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王姓家譜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續譜到現代。王氏家譜上更寫著:“王小慊後來成為慈禧太后”。但是,這份家譜不是原家譜,是後來重抄的。(2)當地還傳說:在西坡村外邊的山腳下,還有據說是慈禧生母的墳。墳前有碑,原來是木牌,後來豎立石碑。說慈禧是宋家的女兒,當地提出的根據是:(1)在上秦村裡至今保存著一處娘娘院,被認為是慈禧入宮前住過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當年慈禧給宋家寫的家信等,據說她孃家六代侄孫還保存著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說:“慈禧太后是咱家的。”為此,宋家曾聯名寫信,要求政府調查澄清這件事。上面的傳說,有文有物,具體生動。長治地方眾口一詞,畫押證明,說慈禧是長治人。長治市還為此專門成立“慈禧童年研究會”。上述動人的傳說,真是太傳奇了。經專家考證,在這段時間,歷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個人,但是沒有惠徵。既然惠徵沒有在山西潞安府做過官,那麼慈禧怎會在潞安被賣到惠徵家呢?

 總之,不管慈禧生長在哪裡,她都是出身於官宦家庭。再加上慈禧在咸豐身邊的政治閱歷,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沒有的遠見、膽識、機智、謀略和手腕。慈禧在咸豐皇帝死後,帝后集團與帝胤集團結合,發動宮廷政變,摧毀“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這場政變發生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即農曆辛酉年,所以史稱“辛酉政變”。 慈禧,葉赫那拉·杏貞(1835-1908),民間稱之為西太后、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曾執掌晚清政權48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握實際政權時間最長的女人。

慈禧一生諸多謎題,其中頗有爭議的當屬她的出生地之謎。民間除了被多數專家學者認可的北京四西牌樓闢才衚衕說以外,尚有五種說法,如安徽蕪湖說、浙江乍浦說和甘肅

蘭州說、山西長治說等。而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另一種說法:慈禧出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落鳳街,而落鳳街之名正是由此而來。

果真如此嗎?且讓我們循著傳說中的形跡,去掀開歷史的一角兒。

★“慈禧出生在落鳳街”之說的由來

在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叫落鳳街。中間以新城南街為界,東半邊叫東落鳳街,西半邊叫西落鳳街。據說,慈禧當年就出生在這落鳳街的道臺官邸。

傳說似乎並非沒有根據。據清宮《上諭檔》記載,慈禧之父惠徵在道光二十九年時曾由一名吏部選司主事,被外放道府一級官職,同年4月,升任山西歸綏(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道臺。

當年的歸綏道署就在歸化城,也就是如今的呼和浩特市。因此有學者推測,幼年乳名蘭兒的慈禧或許就是出生在這落鳳街的道員宅邸。甚至更進一步的說法認為,慈禧的奶孃就是歸化當地的回族女子,名叫祿三娘。

此外,作為佐證,有人提出,慈禧入宮後常在閒時哼唱一種山西小曲兒,那是因為清代時,呼和浩特地區屬山西地界,占人口總數90%以上的漢人來自山西。也許正是由於幼時的耳濡目染,才使入宮後貴為皇妃的蘭兒會不時地懷念起千山之外的土曲兒鄉音。

傳說畢竟是野史,夾雜著許多憑空的猜測和杜撰,只是不知道古老的落鳳街是否真的還能從記憶裡搜尋出那個叫蘭兒的小姑娘出生落地的啼哭聲……

就在我們尋找當年的蘭兒留在呼和浩特落鳳街的遺蹟時,卻查到另外一種說法:慈禧出生在今呼市舊城的議事廳巷。

這種說法看似與“落鳳街”之說相悖,實則又為慈禧出生地的“歸綏說”提供了一條線索。

從清代史料上看,慈禧的外祖父惠顯確在今呼和浩特任過職。當時惠徵(慈禧之父)的官位低下,家境應不算富裕。而慈禧外祖父卻在朝中官居二品,並且恰是歸化城的副都統,其府邸就在今呼和浩特的舊城議事廳巷(遺址現仍保存)。

儘管慈禧出生在外祖父家的說法因不合清代滿人禮法而應者寥寥,但也可以看得出,慈禧的確和呼和浩特有著不少聯繫。

★少女時代的慈禧在落鳳街生活過

清代,今呼和浩特新城的位置叫做綏遠城,滿八旗正一品封疆大吏綏遠城將軍就駐守在這裡,其將軍府就位於現在呼和浩特新城區東街附近保存完好的將軍衙署。

在綏遠將軍衙署西廂房展廳裡,仍陳列著當年慈禧在歸化時的一些生活用品和親筆字畫。

“其實,從我們現有的史料來看,呼和浩特市落鳳街並不是慈禧出生的地方。但慈禧少女時代的確在這兒居住了好幾年,說這裡是她的第二故鄉並不為過。”負責將軍衙署展廳工作的張主任介紹說。

有史料記載:慈禧的父親惠徵出任山西歸綏道臺時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當時1835年出生的慈禧已經十五歲了,正在準備進宮選秀女,顯然慈禧並非是在這裡出生的,那麼“落鳳街”是怎麼來的呢?

據將軍衙署博物院張主任提供的資料顯示,慈禧的阿莫(滿語,父親)惠徵升任歸綏道臺時,年僅15歲的大女兒蘭兒(慈禧的乳名)隨父從安徽遷至歸化城,當時的呼和浩特舊城叫“歸化”而新城叫做“綏遠城”,行政中心就設在綏遠城中。

惠徵的道臺衙門在舊城西河沿(今呼和浩特第一中學)。為迎接新任道臺,歸化城副都統下令將道臺衙門重新修繕。但工程還未竣工,新任道臺惠徵已到達歸綏。當時的新城是滿族人聚居地,惠徵一家就暫時借居在協領衙門裡,這座協領衙門位於當時綏遠城慶封街的西邊,與萬壽宮隔街相望(大約在今呼和浩特市新城東街新華印刷廠附近)。道臺衙門修好以後,惠徵一家才搬回道臺衙門內宅居住。

在當時的道臺衙門內宅花園(名叫懌園)裡,有座六角亭叫“樹滋亭”,當時還是道臺格格的蘭兒經常在亭子裡遊玩兒,也經常與阿莫(滿語,父親)下棋、彈琴、作畫,甚至還跟隨阿莫騎馬打獵。

據張主任介紹,少女蘭兒在歸綏一住就是三年。她不但容貌秀麗過人,性格乖巧,又精通漢文、熟讀經史,還有非常的魄力。她寫得一手好字,剛勁渾厚,極有氣魄。將軍衙署西廂房展出的一幅字畫便是她真跡的複製品。以福字為框、祿壽兩字包含其中,整個字面又形成一幅壽翁畫像,長鬚枯杖,栩栩如生。其字、筆、畫圓潤又不乏剛勁有力,蘭兒的氣魄已可見一斑。有人說她是“清朝二百八十載,宮闈裡頭第一人”。

將軍衙署展廳中,還展示了兩套慈禧一生最喜歡的兩套衣服的圖片,衣服上的圖案都是玉蘭花,據說這是慈禧最喜歡的花。

1851年,清宮中開始選拔秀女,少女蘭兒正是從綏遠古城踏上了進京之路。

★人間鳳凰曾經落過腳

1851年,葉赫那拉·杏貞以秀女身份被選入清宮,賜號蘭貴人,深得咸豐帝寵愛。

1854年,冊封懿嬪。

1856年,生皇子載淳,封懿妃,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病逝,載淳繼承皇位。尊其生母懿貴妃為“聖母皇太后”,尊號“慈禧”。

同年11月慈禧垂簾聽政。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因病辭世,終年74歲。

據呼和浩特市清將軍衙署博物院資料室提供的史料記載:慈禧入宮後,她在呼和浩特生活過的地方便成了“聖蹟”。

光緒三十年,有位胡道臺將慈禧少女時代經常遊玩的“樹滋亭”修繕後改名為“懿覽亭”(其遺址毀於“文革”時期),而新城的慶封街,則是慈禧謂之曰“人間鳳凰,曾經在這裡落過腳”,因而被當時的官員更名為“落鳳街”。

進宮後的西太后對她的第二故鄉頗有感情。她專門派人請來呼和浩特地方的糕點師傅為她做風味小吃:豌豆黃、甜窩窩和“頭腦”等。這些或是當地滿族人發明的風味小吃,或是當時舊城二細館子的大西街雙和元和半道街惠豐軒兩家館子的獨特早點,自從慈禧將它們帶進宮中,逐漸也像歸化城的稍美一樣,名播京師了。

慈禧,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女人,多年以來,民間關於她的文學影視作品有上百種之多。其中大多將她描繪成陰謀、權欲、殘酷、喪權辱國的醜惡化身。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作者葉赫那拉·根正是葉赫那拉家族的後人。在根正先生的眼中,這位赫赫有名的曾祖母不但有男子所不及的遠見、膽識、謀略和政治手腕,更是一個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普通寡居女人。也許正因為如此,後世有關於她的民間傳說才會那麼多。

呼和浩特市是慈禧太后的第二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