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原始巫术文化

中国作为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任何文化节日都有着历史传统和意义,也有着文化节日最初诞生的基础。人类社会最初进入的就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期待拥有某些特殊的力量以达到某种愿望或目的,原始巫术应运而生。原始社会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一个基础,任何的节日文化也必然在这个阶段有其原始习俗的基因。中国的端午节文化就有着最初的内涵,原始巫术与原始习俗紧紧地交融在一起。

  • 原始巫术

在原始时代,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是很低的,总认为有股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幻想着运用什么办法去拥有特殊的力量以达到某种愿望或目的,运用的办法就是巫术。巫术随着人类进入原始社会自发产生,自从巫术出现以后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巫术也是一种特殊的信仰和民俗文化现象,内容丰富而博杂。原始人认为不需要对未知的世界保持膜拜的心理而是通过一整套的技术操作完全去控制它左右它即可。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 原始巫术中的医药知识

原始社会诸多活动仪式贯穿着巫术思维,可以推测原始巫人追求将来美好生活,争取提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及部落地位是其巫术行为的动力,原始社会是巫术盛行的时期,从女娲造人,精卫填海等原始神话中就可见一斑。甚至作为现代文明的医学知识亦在,原始巫术中产生,原始人具备的些许医药知识也与巫术活动密切相关。

  • 巫术思维下的原始习俗

原始社会作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是人产生的基础。倘若没有原始社会的存在,人将永远不能成为人,而是与其他动物一样, 是一种动物的存在。人类自从进入原始社会后,人就慢慢地开始与动物区分开来,具有人的特征。但虽然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人就逐渐地变成了人,但这样的演变同样需要一定的过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起初的人还具有野蛮性的特征,在很大的情况都是运用自然的暴力来处理很多的问题。随着原始社会的进-步发展,人类才逐渐地展示出原始社会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进入了母系统治的时代,人类的文化也从此孕育。人类的智慧也才慢慢地得到了开发,与强大的自然作斗争。

(一)保生避祸

历史上任何一个节日的形成都必然具有着一些属于人的普遍性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一些普遍性的需求。端午节文化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得以形成,在人与自然的强大斗争中,在与自身生命的强大斗争中,人最原始的本能就是保全自身,使自身能得以很好地存在。在端午节的原始起源中,国内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著名性的观点。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此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问题一直都有争议,但在经过了若干年的讨论分析后,现在已基本达成共识,基本认可端午节俗应起源于辟邪说和五月夏至季节的阴阳转换。"辟邪说"成为了端午节俗的起源,而"辟邪说"在简单的理解里,就是为了保全自身不受自然物和其他外在原因的伤害。

(二)医药养生

在原始社会的人们意识到了保生避祸的问题后,依照自然界的变化,一方面五月是恶月,是各种自然的力量存在的旺盛的季节,另一方面也是人容易生病的季节,各种自然中的细菌大量发展起来,对人的自然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由于五月这一特殊的自然因素,人类为了避免自然力量对人的伤害,人们自然就会做一些补救的措施,使自然的力量不至于伤害到人自身。中国的《岁时记》,《时令类》,《农书类》都有相关的记载。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三)驱瘟仪式

中国端午节早期的形成除了内在地包含着保生避祸和医药养生的内涵外,还具有着外在的作用性和仪式性。那就是五月五端午节还是人们驱除瘟疫的时节。五月是恶月,也是仲夏之月,在五月五端午节那天,上到天子,下到下层百姓,都会举行一定的仪式来驱除自然所带来的一些瘟疫, 恶魂和其他灾害,尤其是天子会动用很多的财物和人力来操办这些仪式,保护所属的人民不受自然的灾害,同时也保护国泰民安。这样的全民性的仪式也成为中国端午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更是端午节文化起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采药和蓄药

在传统的端午节日里,采药和蓄药也是端午节文化中的重要仪式。由于五月自然变化的强大性,原始的人们为了很好地生活,肯定就需要保护自身的手段,那就是采集很多的药物,防范自然事物的疾病袭击。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五)驱邪礼仪与祈福

五月在中国的古时,是属于恶月,自然界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非常的强大,一方面各种动植物茂盛的增长,另一方面各种害虫、瘟疫也会乘机横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一-定的威胁。而在人们的科学文化还没有达到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时候,也没有一定的技艺手段来防止自然对于人类的可能伤害。人们转而向内心诉求,运用一些外在的仪式来驱除各种自然事物对于人的伤害性,以求得福利。

这些古老的端午节巫俗仪式也是端午节文化得以起源和得以很好保存、流转重要途径,至今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尤其是江南、西南地方依然保存在这种端午节的古老巫俗仪式。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崇祀英烈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在原始文化的理解里,顺应了自然环境和人们保生平安的愿望而成为了一个稳定性的节日,同时也形成了端午节的原始文化内涵。

先秦应是端午节的萌芽阶段,此时具备一定的表现形式,汉时端午习俗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习俗日趋完善,这一时间端午节的原始文化逐渐与社会思想结合起来,形成-种整体性的民俗文化,在思想文化上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节日盛宴。这其中有历史人物的作用,也有儒家文化的影响。

  • 祭祀屈原等的爱国爱民活动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人士,他的事迹不仅感染着当时的人民,同时还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中。这个节日就是端午节。较早将屈原和端午节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资料,是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午节在原本意义上是保生避祸和平安祈福节,但在屈原的英雄事迹后,端午节逐渐地加入了很多文化的因素。形成了端午节的另一个学术起源,那就是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屈原作为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一生的报国之志却遭到士大夫们的打击和楚王的冷落,他对楚国人民的感情,对楚国的热爱,深深地体现在他的为官期间的高尚品质,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他被罢黜官职以后,一生的报国之志无法得以实现,眼睁睁地看到自己的国家走向衰弱而被秦国所消灭。

在秦国攻陷郢都不久,屈原选择跳江自杀。屈原的一身正气,精忠爱国,深深地感染着楚国人民,而在他投江之日,正好也是传统的五月五端午节,以后人们将传统的五月五与纪念屈原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保生祈福为辅的节日。这也成为了端午起源影响最大的因素。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 儒家思想下传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国任何民俗节日的真正形成,可以说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作用。尽管端午节在最初诞生的时候,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形成的节日,目的是如何避开自然对人的伤害,以很好地保护自己。但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人类在战胜自然的能力上逐渐有了加强。人们进而将以前与自然抗争的季节性节日,化成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日。

端午节就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因素,一方面体现在如何保生,另一方面崇祀英烈和悼念先祖的文化意义。但在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得以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必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才能够形成,因为在儒家文化中包含着大一统、仁爱、孝道、仁政、爱国等许多的思想。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具体来说,儒家思想的建立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中的很多理论具有很高的普世价值。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和话语。而其中除了一些勤政爱民,仁政和一些君子的仪礼思想外,还具有着重要的思想就是忠、孝文化。对尊祖孝道的重视、崇尚,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忠、孝是抽象的观念,在生活中转变成了饮食文化内涵。

民间饮食与游戏

随着节日文化的形成,任何节日文化都有一种从神圣性到世俗性的演变过程,端午节文化也不例外,后期端午节文化主要演变为一系列的外在形式,具体表现为饮食文化和游戏文化。即使前文提到的原始巫术文化和崇祀英烈的文化传统,外在表现形式依旧和民间饮食文化密切相关,比如龙舟竞渡既是民间游戏文化也与崇祀英烈的传统密切相关,赋予任何民间游戏行为以文化内涵与意义。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 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征当然是由中国传统的优秀文明衍生出来的,但作为一个全民族的节日,它具有的是民族性的意义,必然要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现出来,以与内涵的含义相衬托。

  • 竞渡和龙舟习俗

端午节的竞渡和龙舟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端午节民俗文化的形成也与这个外在的仪式有着紧密的关系。荆州成为了竞渡之地,因屈原在荆州期间开展的一些水上的训练活动和娱乐活动。而在屈原死后,这种竞渡和龙舟的活动更加传播开来,形成一种端午节所特有的竞渡活动。-方面是为了纪念屈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生平安。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端午节的这一竞渡活动深深地融入了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中,成为了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性的活动仪式。中国许多南方省份几乎每年都要举办龙舟竞技大赛,使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灵魂,牢牢地将人们的关注聚焦在-起。 亚洲的很多国家在每年的端午节也相应地举办龙舟比赛,成为他们传统文化中活的因素。

  • 吃粽子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端午节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端午节成为全民族的一个节日之前,人们就有了在端午节,五月五日那天吃粽子的习惯,将大家紧紧地聚在一起过一个传统的节日。屈原死于五月五日,楚国人为了纪念他,用竹简装米投入水中,但这些米容易被水中的蛟龙所偷吃,回来改为粽子的形状,用冬叶和五彩丝包裹,蛟龙因害怕而不敢偷食。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粽子因而就成为了一个统一的习俗,因纪念屈原而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吃粽子就成为端午节的一大习俗,在体现出纪念先人的同时,也体现出与先人同在的伟大情感。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历史上传播到了亚洲的其他国家。当前中国的端午节依然保持的是吃粽子的隆重习惯,很好地保持了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伟大传统意义。

  • 吃五黄、鸡蛋习俗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端午食"五黄"和鸡蛋的习俗,五黄主要指黄瓜、黄鳝、黄鱼、咸蛋黄、雄黄酒,因信奉"五毒"之说,故有端午食"五黄"可杀"五毒"的传说。吃鸡蛋主要来源躲瘟神的传说。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防疫

后记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端午节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树立中国端午节文化的自信心、增强认同、形成特色端午节文化、唤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等。同时给予了忙碌的中国人一个可以与家人朋友团圆的机会,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