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原始巫術文化

中國作為世界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任何文化節日都有著歷史傳統和意義,也有著文化節日最初誕生的基礎。人類社會最初進入的就是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期待擁有某些特殊的力量以達到某種願望或目的,原始巫術應運而生。原始社會也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的一個基礎,任何的節日文化也必然在這個階段有其原始習俗的基因。中國的端午節文化就有著最初的內涵,原始巫術與原始習俗緊緊地交融在一起。

  • 原始巫術

在原始時代,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還是很低的,總認為有股強大的力量在支配著自然,人類為了生存,幻想著運用什麼辦法去擁有特殊的力量以達到某種願望或目的,運用的辦法就是巫術。巫術隨著人類進入原始社會自發產生,自從巫術出現以後就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巫術也是一種特殊的信仰和民俗文化現象,內容豐富而博雜。原始人認為不需要對未知的世界保持膜拜的心理而是通過一整套的技術操作完全去控制它左右它即可。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 原始巫術中的醫藥知識

原始社會諸多活動儀式貫穿著巫術思維,可以推測原始巫人追求將來美好生活,爭取提高自身物質生活水平及部落地位是其巫術行為的動力,原始社會是巫術盛行的時期,從女媧造人,精衛填海等原始神話中就可見一斑。甚至作為現代文明的醫學知識亦在,原始巫術中產生,原始人具備的些許醫藥知識也與巫術活動密切相關。

  • 巫術思維下的原始習俗

原始社會作為人類最早的社會形態,是人產生的基礎。倘若沒有原始社會的存在,人將永遠不能成為人,而是與其他動物一樣, 是一種動物的存在。人類自從進入原始社會後,人就慢慢地開始與動物區分開來,具有人的特徵。但雖然人類進入原始社會後,人就逐漸地變成了人,但這樣的演變同樣需要一定的過程。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起初的人還具有野蠻性的特徵,在很大的情況都是運用自然的暴力來處理很多的問題。隨著原始社會的進-步發展,人類才逐漸地展示出原始社會的文化現象。原始社會進入了母系統治的時代,人類的文化也從此孕育。人類的智慧也才慢慢地得到了開發,與強大的自然作鬥爭。

(一)保生避禍

歷史上任何一個節日的形成都必然具有著一些屬於人的普遍性的特徵,滿足的是人的一些普遍性的需求。端午節文化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時期得以形成,在人與自然的強大斗爭中,在與自身生命的強大斗爭中,人最原始的本能就是保全自身,使自身能得以很好地存在。在端午節的原始起源中,國內的一些學者進行了很好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著名性的觀點。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此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問題一直都有爭議,但在經過了若干年的討論分析後,現在已基本達成共識,基本認可端午節俗應起源於辟邪說和五月夏至季節的陰陽轉換。"辟邪說"成為了端午節俗的起源,而"辟邪說"在簡單的理解裡,就是為了保全自身不受自然物和其他外在原因的傷害。

(二)醫藥養生

在原始社會的人們意識到了保生避禍的問題後,依照自然界的變化,一方面五月是惡月,是各種自然的力量存在的旺盛的季節,另一方面也是人容易生病的季節,各種自然中的細菌大量發展起來,對人的自然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由於五月這一特殊的自然因素,人類為了避免自然力量對人的傷害,人們自然就會做一些補救的措施,使自然的力量不至於傷害到人自身。中國的《歲時記》,《時令類》,《農書類》都有相關的記載。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三)驅瘟儀式

中國端午節早期的形成除了內在地包含著保生避禍和醫藥養生的內涵外,還具有著外在的作用性和儀式性。那就是五月五端午節還是人們驅除瘟疫的時節。五月是惡月,也是仲夏之月,在五月五端午節那天,上到天子,下到下層百姓,都會舉行一定的儀式來驅除自然所帶來的一些瘟疫, 惡魂和其他災害,尤其是天子會動用很多的財物和人力來操辦這些儀式,保護所屬的人民不受自然的災害,同時也保護國泰民安。這樣的全民性的儀式也成為中國端午節文化的一個重要的部分,更是端午節文化起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採藥和蓄藥

在傳統的端午節日裡,採藥和蓄藥也是端午節文化中的重要儀式。由於五月自然變化的強大性,原始的人們為了很好地生活,肯定就需要保護自身的手段,那就是採集很多的藥物,防範自然事物的疾病襲擊。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五)驅邪禮儀與祈福

五月在中國的古時,是屬於惡月,自然界的力量在這個時候顯得非常的強大,一方面各種動植物茂盛的增長,另一方面各種害蟲、瘟疫也會乘機橫行,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帶來一-定的威脅。而在人們的科學文化還沒有達到理解這些自然現象的時候,也沒有一定的技藝手段來防止自然對於人類的可能傷害。人們轉而向內心訴求,運用一些外在的儀式來驅除各種自然事物對於人的傷害性,以求得福利。

這些古老的端午節巫俗儀式也是端午節文化得以起源和得以很好保存、流轉重要途徑,至今在中國的不少地方,尤其是江南、西南地方依然保存在這種端午節的古老巫俗儀式。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崇祀英烈的文化傳統

端午節在原始文化的理解裡,順應了自然環境和人們保生平安的願望而成為了一個穩定性的節日,同時也形成了端午節的原始文化內涵。

先秦應是端午節的萌芽階段,此時具備一定的表現形式,漢時端午習俗的內容和形式逐漸豐富,魏晉南北朝時期端午習俗日趨完善,這一時間端午節的原始文化逐漸與社會思想結合起來,形成-種整體性的民俗文化,在思想文化上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中國傳統習俗中的節日盛宴。這其中有歷史人物的作用,也有儒家文化的影響。

  • 祭祀屈原等的愛國愛民活動

屈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人士,他的事蹟不僅感染著當時的人民,同時還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中。這個節日就是端午節。較早將屈原和端午節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文獻資料,是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編纂的《世說新語》,午節在原本意義上是保生避禍和平安祈福節,但在屈原的英雄事蹟後,端午節逐漸地加入了很多文化的因素。形成了端午節的另一個學術起源,那就是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屈原作為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一生的報國之志卻遭到士大夫們的打擊和楚王的冷落,他對楚國人民的感情,對楚國的熱愛,深深地體現在他的為官期間的高尚品質,勤政愛民、廉潔自律。他被罷黜官職以後,一生的報國之志無法得以實現,眼睜睜地看到自己的國家走向衰弱而被秦國所消滅。

在秦國攻陷郢都不久,屈原選擇跳江自殺。屈原的一身正氣,精忠愛國,深深地感染著楚國人民,而在他投江之日,正好也是傳統的五月五端午節,以後人們將傳統的五月五與紀念屈原的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了以紀念屈原為主,保生祈福為輔的節日。這也成為了端午起源影響最大的因素。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 儒家思想下傳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國任何民俗節日的真正形成,可以說都離不開儒家思想的作用。儘管端午節在最初誕生的時候,是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形成的節日,目的是如何避開自然對人的傷害,以很好地保護自己。但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人類在戰勝自然的能力上逐漸有了加強。人們進而將以前與自然抗爭的季節性節日,化成了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節日。

端午節就成為了一種具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因素,一方面體現在如何保生,另一方面崇祀英烈和悼念先祖的文化意義。但在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得以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還必須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才能夠形成,因為在儒家文化中包含著大一統、仁愛、孝道、仁政、愛國等許多的思想。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具體來說,儒家思想的建立者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儒家思想中的很多理論具有很高的普世價值。講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和話語。而其中除了一些勤政愛民,仁政和一些君子的儀禮思想外,還具有著重要的思想就是忠、孝文化。對尊祖孝道的重視、崇尚,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忠、孝是抽象的觀念,在生活中轉變成了飲食文化內涵。

民間飲食與遊戲

隨著節日文化的形成,任何節日文化都有一種從神聖性到世俗性的演變過程,端午節文化也不例外,後期端午節文化主要演變為一系列的外在形式,具體表現為飲食文化和遊戲文化。即使前文提到的原始巫術文化和崇祀英烈的文化傳統,外在表現形式依舊和民間飲食文化密切相關,比如龍舟競渡既是民間遊戲文化也與崇祀英烈的傳統密切相關,賦予任何民間遊戲行為以文化內涵與意義。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 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徵當然是由中國傳統的優秀文明衍生出來的,但作為一個全民族的節日,它具有的是民族性的意義,必然要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現出來,以與內涵的含義相襯托。

  • 競渡和龍舟習俗

端午節的競渡和龍舟也是中國端午節文化儀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端午節民俗文化的形成也與這個外在的儀式有著緊密的關係。荊州成為了競渡之地,因屈原在荊州期間開展的一些水上的訓練活動和娛樂活動。而在屈原死後,這種競渡和龍舟的活動更加傳播開來,形成一種端午節所特有的競渡活動。-方面是為了紀念屈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生平安。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端午節的這一競渡活動深深地融入了端午節的民俗文化中,成為了端午節的一個標誌性的活動儀式。中國許多南方省份幾乎每年都要舉辦龍舟競技大賽,使得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成為了傳統文化的靈魂,牢牢地將人們的關注聚焦在-起。 亞洲的很多國家在每年的端午節也相應地舉辦龍舟比賽,成為他們傳統文化中活的因素。

  • 吃粽子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端午節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端午節成為全民族的一個節日之前,人們就有了在端午節,五月五日那天吃粽子的習慣,將大家緊緊地聚在一起過一個傳統的節日。屈原死於五月五日,楚國人為了紀念他,用竹簡裝米投入水中,但這些米容易被水中的蛟龍所偷吃,回來改為粽子的形狀,用冬葉和五彩絲包裹,蛟龍因害怕而不敢偷食。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粽子因而就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習俗,因紀念屈原而增加了文化的內涵。吃粽子就成為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在體現出紀念先人的同時,也體現出與先人同在的偉大情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並在歷史上傳播到了亞洲的其他國家。當前中國的端午節依然保持的是吃粽子的隆重習慣,很好地保持了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偉大傳統意義。

  • 吃五黃、雞蛋習俗

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端午食"五黃"和雞蛋的習俗,五黃主要指黃瓜、黃鱔、黃魚、鹹蛋黃、雄黃酒,因信奉"五毒"之說,故有端午食"五黃"可殺"五毒"的傳說。吃雞蛋主要來源躲瘟神的傳說。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防疫

後記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端午節文化的傳播有利於樹立中國端午節文化的自信心、增強認同、形成特色端午節文化、喚造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等。同時給予了忙碌的中國人一個可以與家人朋友團圓的機會,豐富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加強了社會的凝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