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最近,《以家人之名》大火,裡面那個“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也頻頻上熱搜。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網友紛紛感嘆:子秋真是懂事得讓人心疼。


子秋從小就懂得“討好別人”,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實在太沒有安全感了。


被李爸爸收養後,為了留在這個家,他竭盡所能地“討好”李尖尖,哪怕要受很多委屈。

有次,子秋看到餐桌上的小青蛙玩具,好奇地玩弄起來。李尖尖見狀憤怒地打掉了他手裡的小青蛙。


李海潮希望他可以原諒尖尖,他反倒乖巧地說本來就是自己不該拿妹妹的玩具。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為了彌補母親不辭而別的錯誤,給家裡減輕負擔,他默默地做了很多事。

半夜去廁所洗衣服,幫李海潮拖地,在麵館裡幫廚……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李爸看到自己的價值,能好好地留在這個家裡。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店裡的阿姨們用“你不聽話,你爸就會把你送走”來逗他取樂,所有人都告訴他“要孝順”、“那不是你的親爸,要報答他”,子秋默默地聽著,從不回應,像個小大人一樣乖巧懂事。


隔著屏幕,我看到了他的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


他這麼懂事,只是害怕再次被拋棄。

討好型孩子的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

網上有人總結了一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所具有的共同點:


明明想吃的東西,卻說不喜歡;

明明想買的東西,卻說不划算;

明明想做的事情,卻說不願意。


孩子之所以會過早地懂事,是因為得到的愛不夠,他們沒有撒嬌的資本,更沒有不懂事的機會。

著名作家蔣方舟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因為希望獲得所有人的喜歡,所以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敢反抗人和事。

蔣方舟在《圓桌派》裡,講述了讀小學時,捨不得花錢買早餐,就撿地上同學吃剩的零食吃,太餓了就拿尺子,橡皮擦在嘴裡嗦一嗦。

這樣做就只是為了展示給母親“看,我有多乖”,即便包裡攢有200元,她還是在地上撿東西吃,一直持續到五年級。

她說,自己從不敢和人爭吵,不敢反駁別人,即便不認同,也恭敬地隨聲附和。


她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哪怕非常不愉快,很生氣了。而這些都根源於她從小就太懂事,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和認可。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讓你對這個世界從骨子裡充滿了恐懼和討好的情緒。”

就像《請回答1988》中說的: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只是適應了環境做懂事的孩子,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

劇中的德善就是這樣一個被迫長大,被迫懂事的孩子。

姐姐因為是姐姐,所以需要謙讓;弟弟因為是弟弟,所以需要照顧。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當家裡只有兩個雞蛋時,她主動要媽媽不要顧忌自己,將雞蛋讓給姐姐和弟弟,哪怕自己也想吃雞蛋,但每次卻只能吃黑豆。

鄰居送的炸雞,她永遠只能默默地看著雞腿被塞到姐姐和弟弟手裡,拿著雞翅的她,彷彿習以為常。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如果可以任性被寵愛,哪個孩子願意在委屈中變得懂事。”

只有那些不被愛,不被看見,不被在乎的孩子,才不得已地懂事。

懂事的背後,是孩子剋制自己內心慾望的心酸與無助。

懂事孩子的崩潰,都是靜悄悄的

知乎上有個問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在7000多個回答中,獲得點贊最多的答案都是“不快樂”。


很多時候,越是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問題。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他們習慣了要去滿足他人的意願,渴望獲得他人的肯定,然後總會犧牲自我和個人利益,來換取他人的讚譽。

肖驍曾在《奇葩說》中說,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他最好不向父母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才是懂事!


《少年說》裡的楊栩楠,站在臺上對弟弟說:“希望你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她說:“我從小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所以在住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打電話給他們。”

說到這裡,楊栩楠的嘴角向下,緊緊抿在一起。隨後飛快地擦了一下眼角的淚水:


“因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為怕他們對我失望,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說到這裡,她再次忍不住落淚!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大人們對孩子最大的誤解就是,小孩子不會說謊。


所以,很多時候大人把這些孩子的“懂事”當成了理所當然,或者根本沒有覺察到孩子的崩潰。

去年刷爆網絡的電影《少年的你》中,女主角陳念也是一個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孩子。

面對父親的缺位,母親的不靠譜,她竭力偽裝得樂觀堅強,不給母親增添任何負擔和心理壓力。


討好型人格的賀子秋,藏著3000萬孩子的隱痛

長期獨自生活的她,早已明白只有自己才能去應對家中的風風雨雨,她已經足夠成熟和懂事。

沒有父母的給予陪伴和安全感的孩子,總是懂事得讓人心疼。


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不懂事,生活只會對他們更殘酷,她們沒有父母來兜底。

孩子,你不必討好別人,而要善待自己

作家桐華曾在《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中寫道:“如果大人們變得像小孩子一樣任性,不肯承擔責任去保護孩子,那麼孩子只能快速地長大,像大人一樣保護自己。”

想要孩子快樂,我們做家長的需要做的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他們:


孩子,請不要討好他人,首先要學會善待自己,愛自己,學會保護自己的情緒。

孩子,你也不必因為沒有讓別人滿意而內疚,沒有人值得你刻意討好,而愛你的人也用不著你討好。

蔣方舟後來反思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時候說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價值,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個性和價值,去打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就意味著你吸引來的,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


真正能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不要去尋找自己的意義,而是去賦予。

活著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為自己。

蔣方舟和馬東說: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孩子,你必須先愛自己,因為愛是一件不可寄託他人的事。只要先學會善待自己,你才有愛別人的力量。


願你過想要的生活,取得成功,獲得快樂,並對自己真誠。


千萬不要讓自己受委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