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天授,空靈成才《反世俗理解道德經11》

首先需要搞清智慧的意思,智慧不是被存儲的知識,而是使用知識的創造力或拯救困境的判斷力,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力量。

世界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智慧有用的人,父母無不希望子女成龍成鳳,因此人們普遍重視教育、社會重視學習,智慧是持續學習和深度思考的結果,已經成為世俗社會的共識。遺憾的是,這種看法大錯特錯,完全與事實真相相反。持續學習只能記憶一些散亂的知識,博聞強記也只是一塊大一點的硬盤;深度思考有很多方向,並不一定引入到正確的路徑,大多數所謂的深度其實也是很淺薄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麼智慧是怎麼來的?

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古代造作大木車的車轂,中心支點是一個小圓孔。向外有三十根輻湊,構成一個車輪。能擔當重任,把人和物運到遠方。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捏土;埴,黏上;造作陶器,把泥土作成一箇中間空空如的形狀,才能裝載盛滿水、飯生命物質。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是門,牖是窗。一間大房屋,要開闢門窗,內部空曠,才能住人養人。

車、器、室都是有大用的,但是它們都是內部空空,才能發揮他們的作用。而人的智慧,也必須是頭腦空靈,才能生成。人有智慧,才有能力,才能有用。所以,頭腦空靈就有智慧,就是有用之人,有用之人會給社會人類創造大利益,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為什麼頭腦越空靈,人就越有智慧?因為智慧的想法,通俗的靈感,最珍貴的點子來自於神,當人的頭腦空靈時,神才能灌注智慧進來:神有三種:第一種:元神,就是真正的自己,人每時每刻都有雜念,一剎那900生滅,也就是不到一秒鐘時間,人腦子裡已經有900個想法了,所以一個普通人基本上在任何領域都做不出大的成績,就是人的念頭太雜造成的。所以,只要人能靜下心來,專心致志一段時間,必能有所成就。其道理就是自己的元神能夠不受阻礙的發出靈感,那麼人在學習中會經常有所領悟,能力大進。為什麼高考時,有的人學習時間並不長,不熬夜,照樣成績好,道理就在於此。

第二種神來自內景世界的眾神,這些神輔助人的元神管理內景世界,當人思想能清淨時,這些神把知識灌輸給人的大腦,使人一直有真知灼見,或者靈感遠遠不絕,成為高產的大作家,大科學家、大藝術家等。比如《指環王》的作者托爾金構造了一個足夠真實的世界,其實這個世界不是他思考構造的,而是他的前世或內景世界的生命經歷了這樣真實的世界,留下的記憶把他不斷輸送到托爾金的頭腦裡,那麼一部偉大的作品就誕生了。

第三種神來自外部世界的神,為了某種使命,神直接灌輸知識。比如牛頓在大學休學的兩年內完成了經典物理的80%的工作,其他所有的物理學家畢生只完成20%。從這個角度看,智慧來自持續學習和深度思考的概念根本就立不住腳,荒謬之極。而牛頓不止一次提到夢境的啟示,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自他滑雪的夢,很多大科學家都在夢中受到重要的啟迪,甚至印度大數學家拉馬努金直接就是女神教的。

所以,你看世人無論想要什麼,無一例外都是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人們拼命的學習思考,越往腦子裡灌學問,越愚蠢;越追求慾望,就越實現不了;到老了,知道自己成功不了就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強迫孩子從小學啊灌啊,填鴨式教育,丟失了最可貴的靈氣,結果孩子越來越沒有信心,即使所謂考上好大學的,其實也難以具備真正的智慧,在強調真本事的領域沒有建樹。

無之以為用,除了空靈得智慧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人要低調,人有能力不是人自己的能力,車、器、房子啊,原本也都是土、木頭、石頭,是神造就人的成就,所以人不要把這些當成自己有本事,而是神的本事,智慧是神灌輸的,不是人思考得來的。人遠離神,走的方向一定是錯的,人走近神,走的方向一定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