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50年代,天津的業餘曲藝演出出現了活報劇、天津快板、鑼鼓說唱等新的表演形式。在天津市職工業餘文藝匯演中,恆源紗廠工人王家駿吸收傳統曲藝“大數子”的特點,以天津方言口語音調,自編自演了富有“流口轍”民謠順口溜特色的節目《夜戰海河》,一炮打響,被稱為“天津快板創始人”。

王家駿成名後創作了許多天津快板,唱詞逐漸趨向敘事性,注重民間口語中語氣詞的使用,他與麼向正合作的一段《革新家蕭德訓》,可以看出天津快板的藝術特點:“在津南製革廠,屬河北區領導,有一位天津市的特等勞模他本姓蕭。他今年才二十九哇!都管他叫老蕭。老蕭老蕭他其實並不老,他名叫蕭德訓,文化並不高,蔫蔫巴巴,老實八腳。別看他人蔫吶,革新可有一套……”

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天津快板演員劉德印

王家駿創作表演的天津快板,大量運用了天津方言,比如噻、白話、搭咯、對付……,對天津方言的流傳起到了積極作用。“噻”在天津話中是吃的意思,王家駿、周連群創作的《說儲蓄》:“都睡覺鑽被窩了,還胡吃海噻。”“白話”的意思是胡說八道,嘮嘮叨叨,陳鶴祿、王家駿創作的《做棉襖》:“二哥這句話,可說惱了張秀娥:你別淨聽別人的,他們都瞎白話。”“搭咯”意思是介紹、聯繫、聊天,陳鶴祿、王家駿創作的《做棉襖》:“就說有一天吧,兩口子閒搭咯。”“對付”在普通話中是應付、將就的意思,天津人用對付更豐富,周連群、王家駿創作的《競賽小曲》:“她還給我對付二兩,還買倆大松花。”

從歷史發展來看,天津快板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可以說有兩個源頭,一是從天津傳統民歌小調發展而來的天津時調,二是由靠山調發展而來的“數子”。

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天津快板演出

天津傳統民歌小調歷來豐富多彩,清乾隆年間天津民歌結集為《霓裳續譜》,清末天津開埠通商,人口驟增,各地民歌小調傳入津門,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畫扇面》,西北民歌《走西口》《繡荷包》,江南民歌《茉莉花》《採茶》,流傳過程中逐漸與天津語言韻調、地方民風民俗、民間音樂風格融匯,帶上了濃重的“津味”,逐漸形成時調小曲,在鞝鞋工、泥瓦工、搬運工、剃頭匠、人力車伕中流行。歌詞可隨時自編自演,直抒胸臆,後被說唱藝人吸收,民國初年開始在茶園演唱,形成了天津特有的曲藝品種“天津時調”,代表人物是王毓寶,以她嘹亮的嗓音把這一藝術形式推向了峰巔。

另一路,是由靠山調發展而來的“數子”,也是用天津方言半說半唱,節奏鏗鏘流暢。天津快板伴奏樂器主要有大三絃、揚琴、琵琶、中阮、節子板,曲調以地方小調《鋸大缸》為主,隨說唱變奏,場面熱烈,表演者表情誇張,身段簡潔,在群眾業餘文藝活動中風靡一時。

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天津快板演員劉德印

從內容上來講,天津快板依託於天津人喜愛自編自說的“流口轍”順口溜。天津的語言語調獨特,語彙豐富,詼諧幽默,有大量俗語、成語、俚諺、俏皮話,合轍押韻,例如上年紀的人感嘆自己“人老衣裳破,說話就出錯”,除夕夜孩子打燈籠招呼夥伴“有打的燈籠快出來,沒有打的燈籠抱小孩”,再有“河水繞城流,天津不住樓,富貴無三代,清官不到頭”,“大年初一別作揖,一碰碰見法蘭西,洋錢罰了兩塊一,你說點兒低不點兒低”,“五色旗沒有邊兒,大總統鬧幾天兒”,“青果糕,玻璃粉,架起大炮打日本”,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流口轍”在不斷豐富、補充中形成了較完整的民謠、民諺,被天津快板借鑑過來,創作手法也逐漸成熟,純正天津口音的表演,更把天津人的幽默逗哏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王家駿之後,天津針織廠的工人藝術家劉德印成為天津快板的扛鼎人物。

可惜的是天津快板後繼乏人,90年代以後,只有天津茶館裡一段佟有為、馬樹春的返場小段《黛玉走四方》,音樂人王寶創作的《讓天津亮起來》,另外最出名的就是某年春晚馮鞏郭冬臨的小品裡唱的“狗不理包子”,延續了天津快板的生命,給天津人留下了一點念想。(文:何玉新)

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郭冬臨 馮鞏

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佟有為 馬樹春

天津快板源於工人業餘演出,新作《黛玉走四方》《讓天津亮起來》

王寶和正午陽光樂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