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微笑”

微笑是美妙的,詩意的。微笑,令我們自己更美好;微笑,令世界更溫馨。

古詩中的“微笑”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是描寫“微笑”的。例如:

萬事收藏微笑裡,十虛俱集一塵中。

——宋·釋德洪《次韻集虛堂》

梅容微笑臘,柳意暗藏春。

——宋·釋文珦《老人》

無言自吐馨香意,微笑誰知婀娜傳。

——明·釋今足《奉和靜成牡丹》

這些詩中的“微笑”該如何理解呢?

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有一次,大梵天王在靈鷲山上請佛祖釋迦牟尼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佛祖,隆重行禮之後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祖當即宣佈:"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以觀察智, 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

此後,"拈花一笑"或"拈花微笑"便成為一佛教典故,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所以,僧人作詩,其中的"微笑"一定別有深意,不可作簡單的微微一笑看待。上面那些詩句中的微笑,是要與"拈花一笑"這一典故相聯繫,你才能很好地體會詩句的。

古詩中的“微笑”

那麼,俗世詩人寫微笑是不是就簡單呢?也不一定。與"拈花"相聯繫的"微笑"就不一般,不能小看;與出家人和在家居士相聯繫的,也多與"拈花一笑"的典故脫不了干係。例如:

擊竹有聲先了悟,拈花微笑已知音。

—— 宋·李之儀《瑛侍者欲再遊方作此勉之》

法王座冷花微笑,秦帝山空草更深。

——明末清初·彭孫貽《破顏和尚將辭精資聖禪林復還山中賦此招之資聖寺為晉右將軍戴威舍宅 其一》

古詩中的“微笑”

處士夙緣還種柳,詩人微笑共拈花。

——清·阮元《野雲處士種柳萬柳堂自作圖卷屬題》

落花流水皆禪味,微笑忘言亦世情。

——近現代·石維巖《開元寺聽虛雲上人講經》

懺除煩惱佛微笑,搴到芳馨露正多。

——近現代·汪石青《遊仙吟三十首用栩園韻 其二十》

拈花微笑禪堪學,斫地高歌劍亦鳴。

——近現代·張採庵《酬賚畲見贈原韻》

古詩中的“微笑”

當然,我們平常人的微笑,就是微笑,沒有那麼複雜。沒有必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非要與佛與禪宗與和尚聯繫起來不可。我們平常人的微笑,也是非常詩意的。例如:

翠蓋偶傾如故好,紅妝微笑為誰容。

——明·潘希曾《盆荷次韻李宮允二首 其二》

對我每微笑,不言頻點頭。

——明·魏學洢《大人奉使代藩期逝未返以詩紀懷 其九》

清愁長約略,微笑與遷延。

——明末清初·錢謙益《有美一百韻晦日鴛湖舟中作》

微笑豈因茶潑後,不言常似扇障時。

——清·孫原湘《雜事 其四》

欲報深思難著跡,每窺微笑越周防。

—— 清·孫原湘《自持 其一》

古詩中的“微笑”

蟲沙閱世留微笑,曲檗逃名謝故知。

——清末近現代初·陳三立《贈程樂庵工部》

昔賢自負元和腳,微笑爭屠巨壑鱗。

——清末近現代初·陳三立《樊山示疊韻論詩二律聊綴所觸以報 其二》

文書火急供微笑,帷帳香殘歇眾喧。

——清末近現代初·陳三立《柬伯純兼調仲純》

白板早開迎入勝,黃花微笑引吟秋。

——近現代末當代初·陳翰仙《聞西園菊花盛開,邀同人往看》

輕綻翠華微笑影,高堆紅淚可憐顰。

——近現代·張採庵《和羅幹卿燭花三首仍用蔣苕生韻 其三》

古詩中的“微笑”

微笑有深意,有詩意,而且有禪意,我們在閱讀古詩時,需要多加留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