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佛坪王八砭記

原標題:王八砭記

王八砭,地名也。佛坪城南,山崖突兀,峭壁下方有魚狀石紋, 壁腳入椒溪深灘。灘面闊而長,水色深綠以至墨綠,內多魚類,鱉尤甚,亦稱王八。炎夏正午,王八浮出灘面,遊至灘邊,紛紛爬上石壁魚紋處曬蓋,儲存陽光能量,遂為地方奇景,故得其名,沿用至今。

漢中佛坪王八砭記

王八砭山勢險峻,下方各地民眾進城,行至此處,必得爬山繞行,費時費力,且有跌落殞命之憂。地方紳士,舉念捐款籌資,修通扼塞。眾人響應,集腋成裘,籌齊款項。擇吉日,焚香敬祈山神諸靈,石匠攀繩下至崖壁處,數日鑿出一溜碗口大之石孔,眾工匠合力楔入木樑,其上鋪釘木板,建起棧道,連接兩端路徑,方便行人過往,數年更換木樑木板,確保暢通,蒼生鹹歌,功莫大焉。

佛坪解放,政府聚力建設,修橋鋪路,惠及群眾。王八砭開工,打眼放炮,炸開一條石砭道,不懼風雨侵蝕,民眾過處,心生感恩,銘記政府功德。


漢中佛坪王八砭記

每歲炎夏,人皆喜去王八砭,孩童被父母護佑戲水,老者坐於樹蔭下乘涼,“旱鴨子”則在灘邊浣衣,或者撩水,穉子般開心,各人自得其樂。青年男女愈發歡實,共浴一灘,無人扭捏作態,笑聲飛揚,返璞歸真。著名作家王蓬目䐗此景,寫出美文《山溪情趣》,報紙刊發,為世人所知,美文錄入縣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縣上舉辦少兒運動會,王八砭乃游泳賽區,成為一代人之終生記憶。二00二年,佛坪突發“六·九”洪災,椒溪河濁浪滔天,洪水退後,王八砭大灘淤積砂石,剩餘水面僅有原灘十之一二,風采盡失,人皆惋惜。

歲月飛逝,政府再度拓路,至王八砭,從水邊漿砌石坎,高至砭道,加寬路面,鋪混凝土,可過汽車,通達東嶽殿一帶。多年後,全民健身運動興起,王八砭至東嶽殿禁車通行,變為群眾健身步道,早晚步行者絡繹不絕。

漢中佛坪王八砭記

庚子年初,武漢爆發新冠肺炎,國家扼控疫情,其後佛坪被評為低風險地區,各行業復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四月初,袁肖路改建項目一期工程開工,路線起於縣城河堤街與迎賓路成十字交叉,向南沿椒溪河東岸佈線,途經農貿市場、東山公園,至東嶽殿村雷打石橋頭,與已建成的高鐵站大道相連,終點至銀廠溝橋頭。施工人員率先封閉王八砭路段,挖掘機挖開山坡,爬升至王八砭崖壁上方,挖掉土層,工人鑽孔炸石,削去懸崖,人皆熟悉景象不存,卻銘心間,潛入夢境。懸崖峭壁既消,擴建工程順利推進,至預期,全線竣工。此工程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城區道路通行能力,拉大縣城骨架,將儒釋道三教合一之仙果寺,納入城區旅遊格局,增加旅遊景點,彰顯佛坪三教文化之底蘊,兼容幷蓄,和諧開放,降吉降祥,惠及芸芸眾生,笑口常開,幸福安康。


漢中佛坪王八砭記

諸君邁上袁肖路,過往王八砭,路面平坦寬闊,或許不再注目此地。而君知否?您腳下踩踏之地,乃佛坪一段人文歷史。

日月升降, 四季更替,歲月無情,消弭世事,唯文字不滅,故古人勒石紀事,傳之後世。餘仿之,謹以拙文載錄,是為記。

來源:佛坪旅遊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