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生取義與中庸之道矛盾嗎?

揀盡寒枝燒把火


知識分子有個問題,就是把儒家當作純粹的知識來研究,這犯了大忌。儒家所說之知,非見聞之知,而是德性之知,這需要體認,需要“實證”,比如《明儒學案》裡羅近溪學案那塊說的,僧人評價羅近溪已經滿了,其他人還需要見性。這個“滿”該如何理解?窮盡你思維,也不可能理解到。其次羅近溪說解攬方舟明目張膽大行其事有該如何理解?

中庸之道,不是古代人特有,也不是中國人特有。

良知,人人本有,聖人有,凡夫也有,善人有,惡人亦有。所以說人人心中有仲尼,仲尼是聖人,聖人是良知,良知凡聖具有。

良知,即天理,即性即心,窮理盡性,說的聖人之事,是生而知之,是安而行之,生知安行。

但是做不到的話,就先體認,所以孟子說發現四端,擴而充之,就是誠意,就是義利之辯,是存心養性,需要也就是北宋理學說的主敬,持敬。

聖人之心,沖模無朕,萬象森然已具,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以已發未發無不是中,故而發而無不中節,是謂之和。何也,和者,中也。中庸者,中和也。已復其良知本體,其本然一體乃至善。


古今中外,無不具有良知,不待慮而知,無聲無臭,良知即中。

儒學的核心是以仁義來約束人內心的慾望。

捨生取義是把慾望、仁義的衝突推到極致的兩難境地來解說儒學的理念,這其實在孟子那裡屬於一種話術,但說的太好了,為全體中國人所公認,那就成了中國人的價值取向。

我們日常並不會經常遇到這樣極端的兩難,誰都想活,但儒學的作用就是讓你認識到有種活叫做苟活、叫做生不如死,還不如義之所在蹈死不顧、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就是儒學的超越,讓我們認識到總有些東西比生命、比物質更高貴、更值得追求

日常生活中,有點良心、有個底線,不要不擇手段的一味追求物質利益就夠了


萊茵山下876


一點也不矛盾!“義”者,宜也;宜若夫中庸。捨生取義,正是孟子以求中庸之法門,天下皆義也,則萬事俱宜;萬事俱宜也,則天下中庸!

中庸何謂?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用也。中庸者,用其中也。聖雲“允執厥中”之謂,中庸也。不私不頗,不騎牆,不兩可,此之謂和諧。和諧是最大的中庸!

生者來途死歸途,歸者鬼也,饋也——此亦今人奉獻之謂也。舍其不當之生而取其至當之死,乃是天性使然,天命使然。其鵠的者立於義也,中庸並非和稀泥,為實現中庸,也須奮鬥!


詩海一瓢


不矛盾!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中庸”即“中和”,順應本性,遇喜則喜遇憂則憂,則恬淡自然,這叫“中”;言行有節度,不走極端,這叫“和”。“中和”即“中庸”,就是尊重自然規律,不走極端。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就是生的慾望和死的恐懼。怕死是本性,為自己的親人的幸福、為自己的信仰而赴湯蹈火,就是最適宜的行動,就是中庸,就是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