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林語堂筆下先婚後愛的故事與他的人生

林語堂創作了多部表現道家文化的小說,其中以《京華煙雲》尤為突出。《京華煙雲》曾兩次被日本文化界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作品。

《京華煙雲》是以道家哲學為脈絡的,作者在《關於》中也自稱“全書以道家精神貫之,故以莊周哲學為籠絡。”在這部作品中,無論是家財萬貫,卻視錢財如浮雲,無意於塵世的一切追求的姚思安,還是對人生中的一切禍福利害,是非生死,都能安之若命,泰然處之的姚木蘭,身上都體現著道家的道法精神,而現實生活中的林語堂也遠離政治,在淡泊虛靜中追求精神自由,可以說,作者是將自己的人生觀融入了作品當中。

《京華煙雲》:林語堂筆下先婚後愛的故事與他的人生


人生對文學,也不僅限於作者人生觀的體現,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作品中也可以反映作者的人生經歷。接下來我們就以林語堂的愛情經歷和木蘭的愛情為對照。在愛情上,作者和木蘭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林語堂和陳錦端、廖翠鳳;姚木蘭與孔立夫、曾孫亞;兩段或實或虛三角戀的不算太悲傷又頗有遺憾的愛情故事。現實生活中,林語堂與陳錦端相愛卻不能在一起,而另娶了在當時並不愛的廖翠鳳;在作品中,木蘭傾心於孔立夫,卻也無緣相守一生,嫁給了青梅竹馬,僅是“喜愛”的曾孫亞。林語堂與廖翠鳳先結婚後戀愛,婚後生活也是和諧美滿;木蘭與孫亞也是先結婚,後戀愛,在書中提到:

木蘭說過,她嫁得算是如意,雖然她從來沒和立夫真正戀愛過。她嫁給蓀亞,良心上是一片清白。蓀亞愛她。她知道。婚後她會愛蓀亞,她也知道。在這種愛裡,沒有夢繞魂牽,只是正常青年男女以身相許,互相敬重,做將來生活上的伴侶,只是這麼一種自然的情況。只要雙方正常健康,其餘就是順乎自然而已矣。

《京華煙雲》:林語堂筆下先婚後愛的故事與他的人生


雖然在婚後他們的婚姻中出現了“小三”曹麗華,但是在木蘭智慧的處理下,也算是化解了這次家庭危機。

我們知道,文學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在《京華煙雲》中,我們多多少少能看到作者的人生在作品中的反映,所以我們說,文學反映人生,人生反作用於文學。

那麼,作為讀者,人生與文學又有怎樣的聯繫呢?《京華煙雲》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那自然,讀者總是同情婚姻上應當成功而卻失敗的那一個。就因為這個道理,很多人同情《紅樓夢》裡的林黛玉。”一聽到婚姻兩個字,珊瑚豎起耳朵來說:“你們倆說什麼呢?說得那麼津津有味。大聲點兒說,讓我們也聽聽。”莫愁說:“二姐是說《紅樓夢》呢,她同情的是林黛玉。”體仁問:“噢,我知道。二妹喜歡林黛玉,三妹喜歡薛寶釵。”

素丹說:“你喜歡誰?”

體仁說:“我喜歡賈寶玉。”

莫愁說:“好沒羞,喜歡那個女人氣的男人!”她又問素丹:“你喜歡誰?”

素丹說:“我喜歡史湘雲,她好像男孩子,而且灑脫之至。”

體仁說:“妙哇!”

木蘭用溫柔而細小的聲音同立夫:“《紅樓夢》裡,你最喜歡誰?”立夫停了一下兒才說:“我也不知道。黛玉太愛哭。寶釵太能幹。也許我最愛探春。她是兩者合而為一的。有黛玉的才能,有寶釵的性格。但她那樣兒對她母親,我不贊成。”木蘭靜靜的聽,然後慢慢說:“哎呀!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哪。”

木蘭向珊瑚喊道:“大姐,我知道你喜歡誰。李紈!對不對?”

珊瑚說:“在那本小說裡頭,每個人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別說了。這麼說下去,我們就不能打牌了。

珊瑚的這句話“在那本小說裡頭,每個人都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既是作品中人物“珊瑚”的推脫之言,又是作者對作品、對文學的妙言。作者此時也站在一個讀者的角度看待作品對人生的意義,能引起讀者共鳴才是文學感染力的所在。這裡所體現的作用則是文學的愉悅功能,文學給以人情感的慰藉。

《京華煙雲》:林語堂筆下先婚後愛的故事與他的人生


人生對文學具有一定的驅動作用,同時,從文學概論課程中我們也可以知道,文學對人生具有愉悅、教育、認知的功能,文學與人生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存在。文學影響人生,人生也會反作用於文學,文學反映人生。現在我們先來看作為讀者的林語堂,文學對他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林語堂的父親林志誠是牧師,他信奉基督,崇拜儒家文化,又具有維新思想,同時他又是林語堂兄妹們的啟蒙人,家庭教師,他對孩子們的教育是中西結合式的,既教之以《四書》、《五經》、《幼學瓊林》,又教之以《聖經》。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從小接觸中西文學自然也培養了林語堂兼具儒家的仁愛友善與基督教徒式的“悲天憫人”的性格。

作為讀者來說,在從文學中獲得美的愉悅的同時,也可以得到精神的提升和對人生的體悟,從而形成一種別樣的人生觀。林語堂“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他的英文功底自然是不在話下,然而要譯出一部好的作品,對原著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文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況且他還是文學碩士,文學對他的人生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京華煙雲》:林語堂筆下先婚後愛的故事與他的人生

且看他的一篇譯作《齊物論》。《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 “齊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麼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並且在不斷向其對立面轉化,因而沒有區別。需要說明的是,莊子的這種見解是抓住了事物的一個方面加以強調,具有片面性。文章中有辯證的觀點,也常常陷入形而上學觀點之中。但是,在他的論述中常常表現出深刻的思考和智慧。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觀方面和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對中國古代哲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再看林語堂的性格:他是人生的悠遊者、有傳統文人的傲骨、生性幽默與閒適。那麼且看他翻譯的作品,再如《蘭亭集序》、《桃花源記》等,其思想也多是表達一種對閒適自然生活的嚮往,有一種超脫物外的淡然,尤其是莊子文學對他的影響,更是極為深遠的。

林語堂曾對道家“以柔克剛”、“清靜無為”的觀點有過闡發:

“老子之所以相信不鬥、不爭、不抵抗,因為他相信柔弱的力量,例如水的柔力。他警告人不要用強力,不只是因為他不信任他,同時因為他相信用強是代表一種弱的徵兆”。

林語堂十分讚賞老子的邏輯,他寫道:

“我們既然知道,依大自然的規律,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佔著便宜,也沒有一個人始終做傻瓜,所以,其自然的結論是:競爭是無益的。”

《京華煙雲》:林語堂筆下先婚後愛的故事與他的人生

對道家文化,對莊子文學的研究,使得林語堂身上多了一種隨遇而安、坦然超脫的人生境界。無形之中,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在與文學的接觸過程中,已經影響了林語堂的人生走向。文學對人生的教育與認知功能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了。

文學與人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存在,文學影響人生,是一個輸入的過程,讀者接受作品,受文學薰陶,從而影響人生;人生作用於文學,文學反映人生,這是一個輸出的過程,作者將自己的人生體悟融入於作品中,世界影響作者,作者創造作品,作品而後又會影響讀者,讀者從文學中汲取營養,從文學中得到慰藉,從這一方面來說,文學與人生也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作為讀者和作者同時存在的,但不可否認,文學與人生的相互關係確實存在一個輸入與輸出的相互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