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關於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決議

莆田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決議

2020年4月28日莆田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六次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指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中發﹝2017﹞13號)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的美好期盼為導向,按照市委的決策部署,結合我市社區建設實際,紮實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提高社區便民、利民、惠民服務供給能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特作出如下決議: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城鄉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城鄉社區建設並強調:“把社區建設好,把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標實現好”,“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為新時代城鄉社區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強了前進動力。

美麗社區建設是美麗莆田建設的基礎基石,防控新冠肺炎的戰“疫”大考,突顯城鄉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級政府(管委會)及有關單位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聚力解民憂、紓民困、惠民生、暖民心,充分認識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對於進一步優化社區佈局,完善社區配套設施,提升社區服務功能,保障滿足民生需求,促進社區和諧、鄰里和睦,優化社區環境,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發展新局面,不斷增強居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提高美麗莆田城市品位和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聚焦服務民生,準確把握內涵。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堅持以服務民生為宗旨,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原則,立足解決社區群眾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依託城鄉社區單元,突出黨建引領,著力整合資源、融合功能、協同力量,構建1套綜合便民服務體系,配置幼兒園(託兒所)、居家和社區養老、基層醫療衛生、社區便利店(含生鮮、淨菜配送)、綜合性文體服務等5類便民服務功能,拓展X個其他特色服務功能,打造便民、利民的新型集聚區和“15分鐘”社區生活圈,讓群眾在社區內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願景。

三、明確目標任務,示範先行帶動。我市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於2020年上半年正式啟動,各縣區(管委會)分別在新建小區、老社區、舊城改造社區等先行建設示範點,每個街道(鄉鎮)至少有一個試點,年內建設完成,並及時總結推廣示範點的成功做法經驗,對標對錶,以點帶面,2021年全面鋪開,力爭2022年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同時,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建設一批中心村便民服務中心,實現服務群眾常態化、規範化、精細化。

四、科學制定標準,注重分類實施。要統籌研究制定我市城鄉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規劃佈局、建設標準導則、運營管理規範和政策制度。堅持優化功能、補齊短板,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合理確定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選址和建設方案,在達到最低規範標準的前提下,既可以集中佈局、獨立建設,也可以因地制宜組合式、嵌入式建設。對於新規劃建設的住宅小區原則上集中佈局、獨立建設;已建小區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相對集中建設;安置區要積極創造條件建設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科學配置便民服務中心功能,明確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商業服務的必備和選配標準,社區公益性服務項目以政府購買為主,半公益性服務項目以政府補貼為主,非公益性服務項目以市場化運營為主。注重結合實際和居民需求,分類引進業態,拓展服務功能,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五、創新科技運用,增強服務效能。要積極推進5G、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運用,促進線上線下互動融合,提供現場體驗、線上下單、便捷支付、網訂店取、配送到家、服務上門等“一站式”服務。構建智慧社區信息系統,運用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融洽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組織便民服務互助,推進社會治安網格化管理,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現代化、智慧化的生活環境。

六、整合盤活資源,探索運作模式。要創新政府主導建設、社會化運營管理的模式,構建政府投入與民間投入、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社會化與產業化相結合的可持續投入和發展機制。整合利用社區現狀公共服務設施和資源,採取“騰、擠、租、買、建”方式,盤活周邊空置或過剩的農貿市場、舊廠房、閒置倉庫、商業綜合體、閒置學校、剩餘安置房、閒置土地等公共資產存量空間,優先用於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統籌、集聚使用各級各部門投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的相關資金,實行獎補並舉,對符合條件的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經費予以優先支持。積極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或市場化的社會化運作方式,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不斷拓寬社區建設資金籌集渠道和運營管理模式,為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和可持續運營提供保障。

七、堅持多措並舉,壯大人才隊伍。要重視社區便民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拓寬社區服務人員的來源渠道,切實解決服務人員的薪酬待遇等保障。藉助醫聯體發揮三級醫療機構作用,傾斜編制、職稱等政策支持,鼓勵三甲醫院示範引領,把醫療門診延伸辦到社區。加大培養全科醫生力度。支持在莆高校、職業院校開設養老服務、護理、康復、學前教育、社工等專業,培養社區服務專業人才。壯大社區志願者隊伍,吸引更多的熱愛社區工作的高素質人才投身社區建設,促進職業化、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培育和發展。

八、建立保障體系,完善推進機制。各級政府(管委會)及有關單位要在市委的統一領導下,建立機構、要素、運行、責任、機制、政策等綜合保障體系,明晰牽頭部門職責,制定建設標準,統籌資源使用,分類精準施策,高質高效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要把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空間利用規劃,制定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和每年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建住宅小區、老舊小區改造要按標準將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場所建設納入配套設施方案,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建立便民服務中心建設運營監管評估、專業評估、自我評估和群眾評估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納入縣區(管委會)、街道(鄉鎮)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切實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決不做自以為領導滿意卻讓群眾失望的蠢事,堅決杜絕推進建設工作中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九、加強跟蹤監督,有效推動落實。市、縣(區)人大常委會要定期聽取審議市、縣(區)政府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情況專題報告,加強依法監督,促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各級人大代表要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服務社區群眾,監督便民服務中心建設。要充分發揮報刊、廣電、網絡等媒體的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廣泛宣傳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創新做法和突出成效,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推進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的濃厚氛圍,促進社區服務中心更好地便民、利民、惠民,讓全市人民切身感受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莆田市人大常委會

2020年4月3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