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京劇:京劇到底經歷了什麼,成為了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期,一部名為《鬢邊不是海棠紅》的影視劇正在熱播,這部劇受到了諸多觀眾的喜愛。

而其中男演員尹正扮演的男主角——一代名伶商細蕊,更是得到了許多觀眾的追捧。

在眾多人的追捧之下,京劇也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

因此,在今天,我們便談一談我國的國粹——京劇。

聊聊京劇:京劇到底經歷了什麼,成為了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京劇表演所面向的主體,主要是中國社會中下層人民。

但是,隨著滿清帝國的建立,京劇也日益受到滿清貴族和人民大眾的青睞,因此,京劇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清初,京城戲臺上所表演的劇目主要是以崑曲為主,但是,隨著崑曲在京城的日益流行,也逐漸融合了地方特色,唱法中逐漸混有了京腔。

不過,到了乾隆中葉,崑曲卻逐漸落寞,而京腔取代了曾經顯赫一時的崑曲。

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便是由秦腔藝人魏長生所出演的《滾樓》一戲。

但是,到了乾隆五十年,清政府卻以有傷風化為名而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並將魏長生趕出京城。

因此,這一時期,京劇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聊聊京劇:京劇到底經歷了什麼,成為了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三慶班、大井班、春臺班和和春班等諸多戲班來到京城落腳,因此,京劇的發展又迎來了屬於它自己的春天。

其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被人們統稱為“四大徽班”,頗受世人稱讚。

這“四大徽班”所演奏的戲曲內容生動,風格各異,融合了崑腔、吹腔、梆子腔等諸多唱腔,可謂是融百家之所長,集眾家之精華。

“徽漢合流”——便是京劇發展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點。

道光年初,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並與當時的和春班班主搭臺共戲。

聊聊京劇:京劇到底經歷了什麼,成為了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表演過程中,漢劇的聲腔曲調和表演記憶與徽戲的唱腔板式日益結合,逐漸融合北京地區的語言特點,從而為現在我們所見的京劇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了乾隆年間,各地戲劇不斷在京城匯聚,相互融合,相互交織,並結合當時北京人的語言特點而逐漸形成了我國早期的京劇。

近代,到了咸豐光緒年間,隨著京劇藝人不斷進京表演,甚至為當時封建統治者登臺獻藝,這使得京劇在民間戲曲中的地位日益拔高。

京劇也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自民國建立以來,大量的京劇演員不斷湧現,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四大名旦”——梅蘭芳、程曉雲、陳豔秋、荀慧生。

聊聊京劇:京劇到底經歷了什麼,成為了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他們以端莊典雅的表演形式,溫柔嬌媚的演唱節奏,為京劇中旦角地位的拔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並間接開創了以旦角為主的京劇表演舞臺。

從京劇整個的形成發展過程來看,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支持便是京劇逐漸攀登頂峰的最為重要原因。

因此,當代的我們應當提高對京劇藝術的熱愛,讓這寶貴的文化遺產永遠流傳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