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隐身"猛将,用八百人击溃公孙瓒四万大军,因功高震主被杀

本文为原创首作,为你深度解析历史事件

《三国演义》中"尊刘"的色彩非常浓,在罗贯中的笔下,凡属刘备阵营的人和事都尽量美化、拔高,比如刘备的仁德宽厚,五虎上将的英勇无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罗贯中不惜篡改史实、张冠李戴,甚至是无中生有,最终把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都塑造成"超人",能力不是一般的高。在这其中,对赵云的"拔高"尤其具有典型性。

三国

在演义中,赵云首次亮相便将袁绍手下猛将麴义刺于马下,而且还是一招毙命,其身形之潇洒、速度之奇快,端的是"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令当时在场的刘备一见倾心。罗贯中为美化赵云,不惜将麴义塑造成籍籍无名的"鼠辈",然而史实却与此大相径庭。那么,历史上的麴义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都有哪些令人叫绝的传奇经历?

据正史记载,麴义生于凉州西平郡,年轻时便善骑射、喜战斗,在长期同羌人作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他们剽悍强劲的风格,所部私兵也尽是以一敌百的精锐。韩馥出任冀州牧后将麴义召为部将,但并未加以重用,由此导致两人的决裂。初平二年(191年),麴义举兵反叛韩馥,并与渤海太守袁绍结盟,帮助后者成功地袭取冀州,由此加入袁绍的阵营。

三国

麴义因为骁勇善战,在袁绍的手下备受重用,效力伊始,便奉命攻击以强悍著称的南匈奴单于於夫罗,将其打得大败亏输,并因此一战成名("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麴义追击于邺南,破之。"见《三国志》)。

大败於夫罗不过是麴义的"小试牛刀",他真正的"高光时刻"出现在界桥之战中。就在麴义归顺袁绍的当年冬天,割据幽州的大军阀公孙瓒,以替弟弟公孙越复仇的名义(公孙越被袁绍的部将周昂射杀),率重兵南下与袁绍争夺冀州,在界桥(故址在今河北威县境内)一带展开厮杀。

三国

公孙瓒以骁勇善战闻名,麾下有一支精锐的骑兵"白马义从",每次临阵对敌时都能摧锋陷阵、所攻必克,每每令敌军胆寒,畏若虎狼("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见《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白马义从"起初只有数十人,后来扩充至三千人,成为公孙瓒最可倚重的"王牌军"。

在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用步兵三万结成方阵,两翼各配备骑兵五千多人,而"白马义从"也在其中。战斗打响后,三千"白马义从"习惯性的率先冲锋,而麴义仅以精兵八百人迎敌,下砍马腿、上斩士兵,竟然成功地阻击住他们的攻势。与此同时,袁绍的弩兵向"白马义从"密集射击,使其损失更加惨重。

三国

很快,"白马义从"从阵前退却,并践踏背后的步兵队伍,使得军中一片混乱。麴义的军队乘胜穷追,接连斩杀千余敌军,在夺取界桥后,又一路猛攻到公孙瓒的大营才罢休。经此一役,公孙瓒精锐尽丧,从此再没有跟袁绍叫板的"资本"。

界桥一战使麴义的威名达到顶峰,却也因此让他变得骄傲狂妄、目中无人,加之袁绍又是一位雄猜阴刻的主公,君臣间的关系走向决裂是早晚的事情。果然没过几年时间,袁绍便设计将麴义斩杀并兼并他的部众,部将中有逃亡作乱的随即也被扑灭("麹义后恃功而骄恣,绍乃杀之。"引文同上)。一代名将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究其原因还是性格所致。

今天的内容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喜欢,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