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結了這5條買房經驗


經過2015年開始的一輪房地產漲價潮,買房保值增值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絕大多數人發現,房產是家庭財富的壓艙石,房本的數量對財富的多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過去的十幾年,房地產是國家的支柱產業,全國各地飆升的房價是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買房早的人都佔了大便宜,買房致富的故事在我們每個人身邊也在不斷上演,只要買房就能賺錢的觀點一時間深入人心。

但是,在決策層下定決心調整經濟結構、不把房地產作為刺激短期經濟的手段的當下,我們可以預見的是,房價不會像以往一樣,以陡峭的斜率向上衝刺。

未來更可能出現的局面是各地樓市漲幅分化、競品之間差異化加劇。而作為買房人,面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我們對買房的收益應該有個客觀合理的預期,把防範風險作為首要大事。

對此,我花了些心思,從歷史上踩坑虧損的經驗之中,整理出5個買房誤區,供大家參考。

01 新房相比二手房更有投資價值

我們團隊發現很多人都是“新房癌”患者,買房只願意買一手的。

他們想買新房的理由,一是覺得嶄新、未住過人的房子適合拎包入住,讓人感覺住的舒適;二是覺得許多新房都建在熱門板塊,或是熱門板塊的輻射區域,小區又自帶底商、泳池會所等優質配套,未來升值的潛力相比周邊二手房會更大。

我認為,事實並非售樓處和樓書宣傳的那麼美好。

房產投資圈內存在的一個共識就是——自住買新房,投資買二手。

房子這個建築物本身不能增值,而是房子下面的土地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升值。也就是說,土地價值占房產總價越高的,未來升值的空間就越大。買新房相比買二手房,將更多的資金花在了漂亮的外立面、會所泳池、豪華裝修之類並不會隨著土地一起升值的事物上。如果花同樣的總價買二手房,就可以買到比新房更大的面積,由於面積等於土地價值,未來房子的絕對漲幅會更高。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值得買房的大城市裡,由於城市建設的成熟與完善,新房已經佔不到很好的區位了,最黃金的地段已經被早年建造的小區提前佔位。這也是二手房能憑藉更好的區位,增值漲幅高過新房的原因之一。

比如在上海,佔據大寧板塊最佳區位的小區是平均建築年代在1999年的東方明珠大寧公寓,區域標杆的大寧金茂府反而在一個邊角料的位置。


我總結了這5條買房經驗


音樂學院板塊位置最好的小區是1999年建的嘉麗苑,身處東湖路淮海中路,小區對面就是環貿iapm,堪稱城市中心的絕版稀缺地段。


我總結了這5條買房經驗


就算是同一開發商多期開發的項目,前幾期的位置都是優於後幾期的。浦西老牌豪宅翠湖天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由香港開發商瑞安耕耘20年開發。翠湖1、2、3期伴隨著周邊商業和太平橋公園的成長,佔據了新天地的最佳C位,而最新的4期就明顯不如了,嚴格地來說,屬於老西門板塊。


我總結了這5條買房經驗


然而我發現,現在的新盤,即使小區位置不如同區域的二手房,但由於房齡新、以及利用買房人對區位認知不足,定價普遍是要高出二手房不少的。

不過,再經過個十幾年,當初的新盤也變成“老破大”的時候,地段價值就會凸現出來,佔了C位的樓盤會更搶手,只有當退潮了才會發現誰是那個裸泳的人。

02 新房的“房齡”相比二手房要更新

新房的價格比二手房高,除了產品力更好、精裝修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新房的房齡更短。

我們都知道,在國內,住宅並不是永久性的私產,產權的使用年限是70年。雖然目前還未發生過70年住宅產權到期如何處理的普世案例,但我們預計,產權到期之後大概率是會產生一筆續期費用的。按照媒體報道的溫州少數個案,房產到期後續期可能要支付房價三分之一的價格。具體未來是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一定不會是免費。

這個續期費用已經體現在二手房的售價裡了,簡單粗暴地計算的話,使用年限每減少1年,房子的總價就會折價1%,但會有個一、二成的封頂。也就是說,同一個區域內30年房齡的房子,相比10年房齡的房子折價20%,是一個比較合理的估值。

但這個70年,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倒計時呢?

很多人都以為是從交房的時候開始算,只要買的是新房,那使用年限就是完整的70年。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NO!

住宅產權的70年使用權,是從開發商通過招拍掛取得土地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計算的,項目的整體轉讓也不影響使用年限的減計。

比方講,某A開發商在2001年就拍下了一塊地皮,一直捂盤不開發,到2014年的時候資金鍊斷裂了,把地皮轉讓給了B開發商,B開發商繼續捂地,到2017年才動工,2019年取得預售證並向業主出售。新房的業主拿到房產證時,使用年限僅剩 70-(2019-2001)=52年,並不是完整的70年。

而周邊的二手房C盤,是開發商在2009年拍地並立刻動工建造的,2010年就取得了預售證並賣出。二手買進C樓盤的業主,拿到房產證時,享有對C盤的剩餘使用年限為 70-(2019-2009)=60年。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發現,買了一個完工九年的老樓盤,剩餘的可使用年限也可能比全新的新房還長了8年,房產剩餘使用年限的長短完全取決於開發商拿地的日期,而不是樓房建造的年份。

如果拿地年份特別早的“偽新盤”的價格比周邊老樓盤賣的貴很多,由於使用年限的問題,未來漲幅估計會跑輸老樓盤。

我想分享一個小技巧,大概率能幫助大家避開“偽新盤”的坑。

我們購買新房時,一定要仔細查看預售證上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編號”,這一欄有住宅土地的出讓年份,土地使用權的70年就是從此欄標識的那一年開始減記的。

下圖就是一個典型的坑,開發商居然在1993年就拿了地,捂盤長達26年,實際到手使用年限僅剩44年,表面光鮮亮麗的新房子,實際房齡比許多購房者都年長。


我總結了這5條買房經驗


以上海為例,需要警惕的是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港資新盤。其次是一些舊改項目,把九幾年的老大樓改裝成新房賣出,這些項目的普遍剩餘使用年限也不足50年。

03 開發商越大牌,房子品質越好

大家買新房越來越看重開發商的品牌,願意為知名開發商的品牌付出溢價。近幾年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很快,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但是,房企的名氣越響,房子的建築工藝、裝修品質就一定好嗎?

還真不一定是這樣!

大開發商的優勢是資金量雄厚,高溢價的地王基本都是它們拿的。但在這輪限價下,這些項目都是要虧本的。

為了少虧一點,開發商肯定會在建築和裝修質量上打點折扣,這就產生了所謂的“維權盤”。

開發商在全國有千千萬個項目,一個項目維權了,對它的整體聲譽影響不大,在維權成為普遍現象的當下,很多無良賣家更是有恃無恐,只要限價夠低,再爛的品質也不愁接盤俠。

這種現象背後的邏輯,我認為有兩點。

首先,一刀切的限價扭曲了房產市場。開發商造樓是要賺錢的,斷人財路,最後為樓盤降標買單的還是業主。

更重要的,國內房地產業至今為止還未脫離野蠻生長的模式。規模為王、快速擴張依然是王道。房企前三位的碧桂園、恆大、萬科,雖然產品都不錯,但他們主要還是靠規模取勝,高週轉、控成本仍是主旋律。

在這樣一個市場下,劣幣驅逐良幣成了常態,誰造房子速度越快、成本用的更低,誰就在競爭中勝出。

中鷹、華麗家族、業豐置業…真正的經典產品締造者們都早早地退出了競爭。

04 越偏遠的盤未來漲幅越大

之前的一輪牛市中,越是遠離市中心的地方,房價漲的越猛。大城市的板塊均價在漲幅過後,呈現出一個扁平化的狀態,這得益於城市邊界的擴張,原本的城市邊緣地帶經過時間的沉澱,被納入了中心城區,價格也向市中心看齊。

但是,這個趨勢不可能一直延續下去。當偏遠地區的均價逐漸接近中心城區的時候,購房者就會用腳投票——幾百萬上千萬的投資決策,是不會被各種“環線論已經過時了,XX以後就是宇宙中心”、“XX就是下一個XXX”之類的營銷話術所矇蔽的。

有意思的是,我通過分析歷史數據,發現了一個事實:城市的領漲板塊,也是存在大週期輪動的。

因為上一輪房產牛市中,近郊、遠郊板塊普遍漲幅要遠高於城區,所以目前大家產生了這樣一個共識:越偏遠的地區在房地產牛市的時候漲幅越大。實際上,這個經驗只是恰好適用了2015年後的這一波行情,並不是一個普適的規律。

借用上海樂居對2010-2015年間上海各板塊新房漲幅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那段時間,漲幅榜前列的居然一大部分都是內環線核心板塊,與現在受歡迎的“郊區漲的快”的論調恰恰相反。


我總結了這5條買房經驗


我不能肯定地說歷史會重演,下一輪房產牛市將由城市中心領漲,板塊間差價會再一次拉大。但是,投資遠郊無地鐵、無政策利好的板塊,很有可能不會看到上一輪快速翻倍的輝煌。

在當下時點,像上海大虹橋、深圳沙井之類有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戰略規劃的近郊地區,還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其他無政策利好的郊區板塊,如果周邊地鐵、商業等配套不成熟的話,還是謹慎一點為妙,上一輪行情它們沾了普漲的光,下一輪可能不會那麼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