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就像華為的海思芯片,近兩年,汽車行業內的IGBT逐漸為人所熟知。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構成中,最大頭當然是動力電池,第二高的就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作為與動力電池電芯齊名的“雙芯”之一,佔整車成本約5%左右的IGBT,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IGBT能有多重要?就在於,它能直接控制驅動系統直、交流電的轉換,決定電動車扭矩和最大輸出功率等核心指標,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近日總投資10億元的比亞迪IGBT項目在長沙正式動工,無疑就非常令人矚目。據悉,該項目設計年產25萬片8英寸晶圓的生產線,投產後可滿足年裝5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能需求。

如今,比亞迪IGBT芯片晶圓的產能已經達到5萬片/月,預計2021年可達到10萬片/月,一年可供應120萬輛新能源車,也就是相當於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總數。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不過,我們關心的是,對於比亞迪來說,其IGBT技術達到了什麼程度?在整個IGBT格局中,比亞迪處於一個什麼位置?

打破壟斷

作為一種功率半導體,IGBT應用非常廣泛,小到家電、大到飛機、艦船、交通、電網等戰略性產業。此外,IGBT還是國家“02專項”的重點扶持項目,已經全面取代了傳統的Power MOSFET,被稱為電力電子行業裡的“CPU”。

在新能源領域,IGBT的應用也非常重要。比如,在電動汽車的“三電”方面,TESLA的Model S使用的三相異步驅動電機,其中每一相的驅動控制需要使用28顆塑封的IGBT芯片,三相共需要使用84顆IGBT芯片。算算總量,就可知需求的龐大。此外,充電樁的核心部件也要用到IGBT芯片。

但是,長期以來,被壟斷在少數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手上,比如英飛凌Infineon、富士電機、三菱等外資企業。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數據顯示,2019年期間,英飛凌為國內電動乘用車市場供應62.8萬套IGBT模塊,市佔率達到58%。而比亞迪供應了19.4萬套,市佔率達到18%。可以說,如果沒有比亞迪,中國車規級IGBT芯片市場國內企業一直被“卡脖子”的局面無法緩解。這是實情。

比亞迪打破國際巨頭的壟斷,是值得高興的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照之前2019年比亞迪IGBT自供比率約在70%(或以上)的預測,也就是接近15萬套來算,對外供應的量也就是4萬多套,比亞迪還是相當保守的。

所以,4月14日比亞迪宣佈通過整合公司半導體業務、成立獨立的“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就是想使IGBT業務量擴大,提升其商業前景。根據中金公司的預計,比亞迪半導體拆分上市後市值可達300億元,無疑也只有外供IGBT才能帶來如此效益。

按照2018年的相關統計,在一輛純電動汽車中,IGBT約佔驅動電機系統成本的一半,而驅動電機系統佔整車成本的15~20%,也就是說IGBT佔整車成本的7~10%。而據中信證券報告顯示,IGBT目前在插電混動車型上約佔2500~3500元成本,A級以上純電動車IGBT單車成本在2000~4000元,豪華車相對高一點,在5000元以上。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而且,中信證券認為,全球電動車高增長(尤其是A級以上車型)將帶動IGBT需求放量,2020年行業空間約97億元,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37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所以說,如果比亞迪IGBT銷量擴大,收益當然可觀。

據悉,比亞迪下一步的規劃是讓IGBT的外供比例爭取超過50%。而之前比亞迪的孤單,顯示出關鍵零部件領域自主品牌的技術弱勢,現在局面有所緩解。不過,如果我們從國際IGBT技術發展趨勢來看,比亞迪還得加快步伐。

競爭的格局

之前,比亞迪已經在秦、唐等多個車型中採用自主研發的IGBT,但直到2018年9月,才第一次對外宣佈。從專利數量來說,截至2018年11月,比亞迪在該領域累計申請IGBT相關專利175件,其中授權專利114件。

截至目前,比亞迪車用IGBT裝車量已累計超過60萬隻。如果我們光看比亞迪的報道,自豪感會油然而生。但是,放眼望去,比亞迪面對的都是強手。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從IGBT的應用電壓來看,汽車主要是600V到1200V之間,這個區間裡英飛凌Infineon具有壓倒性優勢,安森美雖然在600V-1200V領域也有市場,但主要是非車載領域。而三菱和富士電機瓜分了日本市場,豐田混動所用的IGBT全部內部完成,有自己完整的IGBT生產供應鏈。

江山代有才人出,除了這幾家巨頭,根據IHS Markit的最新報告,一家2018年度IGBT模塊全球市場份額佔有率排名第8位、唯一進入世界排名TOP10的中國企業——斯達半導(603290),也已成為比亞迪的勁敵。

根據上市剛剛兩個月的斯達半導的年報,其去年生產的車規級 IGBT 模塊已經配套了超過 20 家車企,合計配套超過16萬輛新能源汽車(而根據NE時代的統計,2019年斯達供應了17,129套IGBT模塊,市佔率1.6%。)如果加上在工業控制及電源行業、變頻白色家電及其他行業的應用,斯達半導的IGBT營收已經超過了比亞迪半導體。

不僅如此,就IGBT技術實力來看,比亞迪發展到了IGBT 4.0(相當於國際第五代),而斯達半導已經發展到了第六代,該公司基於第六代Trench Field Stop技術的650V/750V IGBT 芯片及配套的快恢復二極管芯片,已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實現應用。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從全球看,IGBT目前已經發展到7.5代,第7代由三菱電機在2012年推出,三菱電機目前的水平可以看作7.5代,而比亞迪2018年12月12日才發佈IGBT 4.0技術(也就是國際上第五代技術),所以說,目前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差距有多大?

不過,IGBT技術目前接近封頂也是公認的。當今科技日新月異,IGBT的戰場之外,下一代爭奪將在SiC(碳化硅)技術上。豐田汽車就表示過:“SiC具有與汽油發動機同等的重要性。”

其實,碳化硅(SiC)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老牌工業材料,1893年已經開始大規模生產了。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發展潛力巨大。而且,SiC技術已經在日本全面普及,無論三菱這樣的大廠還是富士電機、Rohm這樣的小廠,都有能力輕鬆製造出SiC元件。

鑑於SiC的重要性,豐田的策略是完全自主生產。實際上,豐田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SiC的研究,領先全球30年。到2014年,豐田已經能試產關鍵的SiC基板。

比亞迪的IGBT真的很牛?

這裡說句題外話,SiC基板是關鍵,而落後日本企業很多的英飛凌,2016年7月決定收購的美國CREE集團旗下電源和RF部門(“Wolfspeed”),核心就是SiC基板技術。不過,最終被美國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以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原因否了。

目前,比亞迪也已研發出SiC MOSFET。預計到2023年,比亞迪將採用SiC基半導體全面替代硅基半導體,這樣的話,整車性能在現有基礎上可以再提升10%。除了驅動效率提高,SiC MOSFET體積可以減少70~80%,這也是業內公認的,SiC是新能源車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技術。

當然,光芯片提升還不行,整合材料(高純碳化硅粉)、單晶、外延、芯片、封裝等SiC基半導體全產業鏈也要跟進,才能進一步降低SiC器件的製造成本,加快其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

所以,從技術上來說,比亞迪要追趕的路還很長。而且相對於斯達半導的全球化業務,比亞迪IGBT的國外業務還有待展開。不過相比較而言,比亞迪在國內自主品牌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就像華為手握芯片終極武器一樣。面對汽車行業百年未有之變局,技術驅動將重新構建行業格局,無疑是沒錯的。

文/王小西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瞭解更多行業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