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古代皇帝廟號為何只有兩位為“神”,這個“神”代表著什麼?

我們先簡單說下皇帝的各種號,歷史上皇帝都有各種號,廟號、諡號、年號,由於現代已經沒有這些號了,又因為後世人對皇帝的稱呼比較混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搞不清楚這三者的分別。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廟號、諡號、年號

廟號

一言以蔽之,就是君主在廟中被供奉的號。值得一提的是,在隋朝之前,廟號都是非常稀有的,古禮講天子七廟(一太祖三昭三穆),稱“永世不祧”,也有例外,功德非常高的皇帝,也可以單獨立廟,享有廟號。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禮記·王制》

但隋唐之後廟號就氾濫了,是人不是人的皇帝都有廟號,但天子七廟的制度從未改變,也就是說,雖然亂七八糟的廟號都有,不過都是虛名,是配不上“永世不祧”這四個字的。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諡號

古人講蓋棺定論,所謂諡號,就是人死之後給予評價,諡號有好有壞,就看你生前是個好人還是壞人了。諡號除了皇帝有,普通士大夫也可以有。古代有《諡法》,諡號嚴格按照這個規定來。

諡號只有已經去世的人才有的。

年號

年號是一種紀年的號,始於漢武帝時期,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一般來說,國家遇到某種大事,皇帝就會更改年號,主要是為了“響應”上天的指示。

舉個例子

我們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廟號、諡號、年號是混亂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廟號;漢武帝劉徹,這個武是諡號;清朝康熙皇帝,則是稱年號。

搞清楚了三種號的區別,我們再說神宗。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神宗

其實中國歷史上,本該有三個神宗,除了宋神宗趙頊、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本來最開始由大臣商議給“神宗”廟號,但朱棣不同意,改成了惠宗。

宋神宗趙頊

趙頊的神宗廟號,絕對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頂級的廟號,因為整個兩宋300餘年歷史,十八位皇帝,真正能稱得上“永世不祧”的只有五個,分別是:

太祖,太宗,仁宗,神宗,高宗

太祖、太宗自不用說,仁宗也是一個明君,高宗趙構雖然是個徹頭徹尾的軟蛋,但九妹畢竟是南宋的開國之君,讚美一番也不過分。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至於神宗趙頊,他的功績和疏漏在這裡就不贅述了,但關於上“神宗”這個廟號,史書中安排得明明白白:

“如我仁宗、神考之聖君若此之盛者也。是宜億萬斯年奉承不怠,請如聖詔,尊崇廟鷁,永祀不祧,與天無極。”

說仁宗、神宗都是我朝(宋)的好皇帝,是配得上“永祀不祧”的。

許多人說“神宗”明褒暗貶,主要是因為趙頊任用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及兩次敗給西夏,這兩大失敗。但總體上來說,趙頊在大宋的皇帝中,還是頗有作為、有貢獻的。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明神宗朱翊鈞

朱翊鈞就是那個開創了“萬曆中興”的皇帝。

明神宗這個皇帝怎麼說呢,他的一生,都繞不開張居正。從小就是被張居正一手帶大的,也導致了張居正在,就有作為,一度開啟了中興局面;但問題在於,張居正主政的局面下,朱翊鈞更像個傀儡,所以他也一心要讓張居正下崗。

可張居正真的下崗了,他又缺乏能力維持朝局,後來乾脆甩手不幹了,躲起來享福,幾十年不上朝,讓國家機器幾乎停止運轉,沒錢用了就強徵礦稅,搞得民間跳著腳罵娘。

在萬曆晚期,努爾哈赤崛起,更是讓明朝處於內憂外患中,可以說,神宗皇帝后期的怠政行為,直接導致了大明朝的滅亡——神宗去世24年,明朝就亡了。

也因為這些黑點,所以大多數人認為,明神宗也是個明褒暗貶的廟號。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小結

“神宗”確實是一個褒義的廟號,要知道,中國古代談明君,必談堯舜禹,而“神宗”在廟號制度沒有形成前,是代指堯帝的專有名詞。

中國歷史上,僅有兩位神宗,都是明褒暗貶,還用堯帝的號來貶,那還得了?特別是宋朝,那可是一個有文人天團的朝代,給皇帝上個“明褒暗貶”的廟號,又在書中寫著“永祀不祧”,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而明神宗朝,雖然邊境屢戰屢敗,百姓水深火熱,但中原腹地卻完全沒有收到影響,老百姓還是過著較為舒適、有飯有肉的生活,所以總體上來說對神宗評價也不算太壞(當然,這其中也有吹捧的嫌疑)。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兩個屢戰屢敗的皇帝,死後都廟號“神宗”,究竟是褒獎還是貶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