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的一樁趣事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的一樁趣事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背景

宋真宗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經過了大肆的運作之後,終於開啟了他的封禪之旅。

本來,以宋真宗在歷史上的功績而言,他是沒有資格封禪泰山的。可是,在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後,宋真宗覺得自己以萬乘之尊卻被遼國逼著簽下了城下之盟,面子上有點過不去,就想著通過封禪泰山來挽回一下自己的聲譽。於是,經過了一系列的運作之後,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朕非官乎?”

皇帝封禪泰山,是舉國重視的大事,泰山所在地的兗州奉符縣(今山東泰安市)更是首當其衝,忙亂得一塌糊塗。當地官員告訴百姓們,當皇帝來的時候,各家各戶要淨水潑街、黃土墊道、擺設香案、焚香跪拜,不得抬頭直視皇帝,否則,就要以失儀之罪進行處罰云云。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的一樁趣事

圖片來自網絡

官員們的願望是美好的,可現實卻令人大跌眼鏡。

宋真宗來到奉符縣的時候,全副大駕鹵簿擺開,金瓜斧鉞朝天蹬、雲龍團扇次第開。儀馬成列似雲集,大象託瓶款款來。場面好不煊赫!

奉符縣的老百姓哪裡見過這種場面啊!頓時亂了套,早把官員們事先囑咐好的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他們一擁而上,這個看看這個,那個摸摸那個,不一會功夫,宋真宗的大駕鹵簿就散了架。

護駕的大臣們和儀仗隊伍也沒想到會出現這種場面,百般制止,可是沒人聽他們的。無奈之下,護駕大臣們只得下令,叫奉符縣的官員來維持秩序。

皇帝封禪,能夠待在皇帝身邊的都是高官,像奉符縣令這種小官恐怕能排在十幾裡地之外。

命令下達後不久,就見遠處煙塵滾滾,幾騎飛馳而來,馬上之人手持長鞭左抽右打,百姓們見狀,紛紛喊道:官來了,官來了!剎那間,秩序恢復。

見到此情此景,宋真宗坐在龍輦之上一時無言,大臣們也紛紛鉗口。好半晌,宋真宗開口道:“朕非官乎?”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就是俗語中常說的“縣官不如現管”。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的一樁趣事

圖片來自網絡

廟號和諡號

不過,宋真宗說出的“朕非官乎?”這句話,卻是很呆萌,也符合宋真宗“真”字的評價。

要注意的是,真宗並不是諡號,而是廟號。我國在周朝始,就用諡號來概括帝王或者有資格受諡人的一生功過是非,有點蓋棺定論的意思。可是,到了隋唐之後,諡號開始氾濫起來,諡號由本來的一字或者幾字變成了一長串十幾個或者幾十個字,其性質由過去的概括評定一生的功過是非,變成了文過飾非的溢美之詞。而廟號則不同,它仍然保持了過去的一字或者兩個字,比較忠實的反映出了該人一生的功過是非,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廟號已經取代了諡號的作用。

如宋真宗的諡號是“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是真宗。其中“真”字的意義有兩層:

其一、肇敏行成曰真。意思是宋真宗為人聰明,做事勤勉並且有成。

其二、不隱無藏曰真。意思是宋真宗為人率真,沒有多少心機,城府不深。

通過“朕非官乎?”這件事看來,宋真宗廟號中的“真”字還真不是白叫的。

“朕非官乎?”—宋真宗封禪泰山時的一樁趣事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