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似乎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子编织品

自古以来很多东西,都开始慢慢远离人们的视线。科技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品不断被替代。有些东西很多人都不知道叫什么,只是隐隐约约的记住它的存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竹子做的工艺品。这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由来: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那些被似乎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子编织品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那些被似乎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子编织品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主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儿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可思议。对于竹子本身来说也非常挑剔。选竹子也非常重要。对于什么样子竹子简单说一下

选竹:

在竹山里面挑选竹子首先选老竹子,那什么是老竹子呢?最明显的区别是老竹子要比嫩竹子更黑,没错是绿皮表面再附着一层类似竹屑的偏黑物质。我们所有的竹工艺品制作必须是用老竹子才能保证产品耐用和不变形。如果竹子是用来编织的,那么竹子的第一条竹枝必须是双生的,因为这样的竹子更容易破成竹篾。

那些被似乎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子编织品

总而言之,竹子的历史很悠久,是富含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简单介绍一下工艺品的由来和选择性,让大家不要忘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