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未拜訪隆中時候是迷茫的,只因他有一本書沒讀

導語:孫子兵法中的計篇可以說是整個兵法中最為重要的一篇,也是可以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一種模式框架,且可以直接拿出來用的。先還是拿出原文來看一下,然後來一步步分析。

劉備在未拜訪隆中時候是迷茫的,只因他有一本書沒讀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譯: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觀察、探究的。 因此,必須通過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的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高低,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仁愛,勇敢果斷,治軍嚴明。法,指組織編制,責權劃分,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的調配等。對於這五個方面,將帥沒有不知道的。瞭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劉備在未拜訪隆中時候是迷茫的,只因他有一本書沒讀

一般用兵作戰的原則,都是把戰略謀劃放在第一位。沒有開戰之前,先要判明將帥是賢明還是愚鈍,敵人力量是強大還是弱小,士兵數量是眾多還是寡少,戰區地形是險峻還是平坦,糧草供應是睏乏還是充盈。這些情況都判斷清楚以後,然後再出兵,沒有不勝利的。兵法說:“正確判明敵情,制訂取勝計劃,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些都是高明的將帥必須做到的。”

劉備在未拜訪隆中時候是迷茫的,只因他有一本書沒讀

【例】東漢末年,劉備屯兵於新野時,曾多次親往諸葛亮處請教。諸葛亮說:“自從董卓專權亂政以來,豪傑之士紛紛起兵,地跨州郡的割據者數不勝數。曹操同袁紹相比,則是名望低微,實力弱小,然而曹操終能戰勝袁紹,由弱變強,這不只是天時有利,或許也有人的謀劃正確因素。如今曹操已經擁兵百萬,並且挾制皇帝而向諸侯發號施令,這樣實在不可以與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它,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功業。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室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求賢若渴,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美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劉備聽後高興地說:“非常好!”後來的實踐,果然是按照諸葛亮的謀劃進行的。

劉備在未拜訪隆中時候是迷茫的,只因他有一本書沒讀

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字數不多,但可見對於天下形勢分析得透徹,和誰做朋友和誰做對手一目瞭然。可以這麼說,劉備在沒有遇見諸葛亮的時候是迷茫的,心裡只是想著復興漢漢室,卻沒有把目標給細分,不知道如何來做。長期的憑著一股熱血到處碰壁。

你在看諸葛亮分析問題和孫子兵法中的計篇有沒有相似。

劉備在未拜訪隆中時候是迷茫的,只因他有一本書沒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