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臥虎藏龍,體味經典

鑑臥虎藏龍,體味經典

一代芳華,奧斯卡得主“臥虎藏龍”


這部武俠電影並不像我們所想的打打殺殺,沒有一般武俠片的那種笑傲江湖的豪氣,取而代之的是尋找江湖人文內涵的一種深沉思索與含蓄。影片直逼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其深刻的一點:即對個體人的壓抑與約束,同時展示了東方社會規範的強力作用和存在必要、以及他與人性的矛盾碰撞和最終的悲劇調和。​

這是一段複雜的江湖恩.....,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託付紅顏知己俞秀蓮將自己的青冥劍帶到京城,作為禮物送給貝勒爺收藏。這把有四百年曆史的古劍傷人無數,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決斷能夠表明他離開江湖恩怨的決心。誰知當天夜裡寶劍就被人盜走,有人看見一個蒙面人消失在九門提督玉大人府內。九門提督主管京城治安,玉大人剛從新疆調來赴任,貝勒爺即不相信玉大人與此有關,也不能輕舉妄動以免影響大局。

俞秀蓮為了不將事情複雜化一直在暗中查訪寶劍下落,並且對前來京城的李慕白隱瞞消息,只想用旁敲側擊的方法迫使蒙面人歸還寶劍。不過俞秀蓮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歸還寶劍時,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鋒。

從敘事表層功能看呢,電影主線主要通過江湖正義之士李慕白與邪惡代表碧眼狐狸之間的爭鬥,表達了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忠奸對立,邪不壓正的武俠精神。

武俠精神簡單說是武術倫理的外在表現,武俠倫理大到保家衛國,小到鋤強扶弱、濟困扶危。具體說是通過俠士獨立人格、個體尊嚴,實現保家衛國,鋤強扶弱、濟困扶危。

武俠精神在本片中的表現英雄色彩、高尚情操、博大胸襟就影片本身來看,這種英雄色彩和高尚情操表現為李慕白和俞秀蓮代表的正義一方與碧眼狐狸代表的邪惡勢力的較量。

李慕白本以退隱江湖,卻因閉關尋心靜而心不能靜,故而重出江湖,巧遇碧眼狐猩,於是舍私情,除奸佞,盡顯英雄本色。

對俞秀蓮雖一往情深,但礙於理法,終難好事成雙,情操高尚。就收服玉嬌龍來說,明知其施惡,但為武俠精神有傳,仍頗費心機拼力制服。表現出武俠精神所具有的寬厚待人的胸襟,博大精深的氣度。

上述為主線,下列是副線:

一是兩對愛情,李慕白和俞秀蓮壓抑情感、恪守俠道的東方節制型愛情一-內斂。玉嬌龍和羅小虎離經叛道、狂野不羈的肌膚之親式的西方女權主義-張揚,兩個傳統與現代兩個道德主題互為吟唱。

二是盜劍、尋劍與奪劍較量。是一種兩面都有刃,頂端尖銳的可以用來刺擊和砍殺的武器。

劍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

在中國古代,劍被稱作“百刃之君”,乃短兵之祖,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因此劍是貴族的。

再者有更深層次的結構。

1、慾望與秩序的較量。本片名為臥虎藏龍,虎與龍代表什麼?

虎:百獸之王。象徵秩序。臥:一種安全感,權威感,是對既有秩序的看護,臥虎:它強調普天之下莫非王王,唯我獨尊君臨天下的優越感。

龍:虛擬動物。代表玄妙的道,潛伏的慾望,世界中尚不被我們理解的事物,等等。就李安給我們呈現的鏡像世界營造出來的意境來看,這個龍理解為慾望更加的確切。

藏:看不見的意思。

藏龍:現實世界曝曬在陽光之下,看起來是在遵從著光明正大的原則,在井然有序的進行,可是那些隱藏在我們行為動機下面的慾望,那條可怕或者原始有力並且神秘的龍,卻始終也在發揮著其不可忽視的效用。

鏡像世界中龍的表現:

李慕白的心中有條龍,這條龍就是他對於玉蛟龍的制服與情慾。

玉蛟龍心中的龍是對於現行世界權威的輕蔑。俞秀蓮心中的龍是對於李慕白的愛。

碧眼狐狸心中的龍是對於江湖秩序的重新建立。藏龍,是種植在我們體內的一切慾望,一切陰暗但是不可忽視的非理性的動機,使得這部片子具有了我們始料未及的聯想空間。

2、劍與心的較量

本片講述一個盜劍、尋劍與奪劍的故事同時,又在講述一個修心、愛心與傷心的故事。就劍術來看:李慕白修煉武當絕學玄牝劍法。

玄牝出《老子六章》:“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具體所指其說非一,有天與地、鼻與口、上與下、父精與母血和腎、元神、黃庭中丹田、心之左右二竅等諸說。又有認為即玄關一竅,《悟真直指》 :“穀神之動靜,即玄牝之門也。這個門在人身為四大不著之處,天地之正中,虛懸一穴,開闔有時,動靜自然,號之日玄關竅,又號之日眾妙之門。

李慕白以道家哲學為本,偏重防守,講究後發制人,以靜制動。而收服玉嬌龍的過程則以皈依正統武當劍道為宗旨,用武打動作啟示她練武與修心的道理,引導她通過修煉武德體會靜中制動”的武術境界。

李慕白以道家哲學為本,講究以攻心為上策的制勝策略與其他武俠以暴制暴的武打況技截然不同。


鑑臥虎藏龍,體味經典


從聲畫世界來看:

畫面:大漠黃沙、徽州民居、京城大院、竹海清風,它還有玄牝劍法、馬賊騎術、摔跤角力、凌波微步,我們看著不新鮮,但那絕對是“東洋景”,體現華夏文明的魅力。武打的精彩絕倫(輕工對打、竹林翻飛)展示中國武林技藝。

音樂:縹緲幽怨古典蘊藉--《臥虎藏龍》協奏曲‘’6個樂章的《臥虎藏龍》協奏曲,更像篇分為6個塊面的散文詩。

這部作品的旋律厚實抒情,既有抒發內心的情感世界,又展現出自然與人的交融,具有強烈的民族感。

尤其是章子怡在閨房裡“書法吟苦”和周潤發在大院中“練功消愁”兩段樂章,人物的情感在旋律中欲隱欲現,含蓄地借筆、借劍來詠志、抒情。

而最後章子怡在山崖獨木橋上驚天動地的縱身一躍,卻用淡淡的、悠悠的音樂來營造出縹緲的、幽怨的氛圍和心境,讓主題旋律再次十分感傷地縈繞在聽眾們的耳畔,意蘊之美在心頭揮之不去。


本片通過中華武俠精神展示,表達了人們渴望正義,祛除邪惡的美好願望;通過兩對不同愛情的渲染,表達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兩難境遇;通過臥虎藏龍片名的隱喻,表達慾望與秩序的對壘。通過尋劍與救心的展示,寫出重建道德與文化的可能,總之影片以東方的內容,西方的講述,表達出對兩種文化價值深深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