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紅海之下,如何將公域流量轉變為私域流量?

美團的“佣金事件”中,為什麼個體商家雖然對平臺滿腹怨言,卻不敢與平臺正面起衝突,而是通過當地的餐飲協會發函喊話?

因為一旦失去平臺的流量,商家就失去了線上用戶。

在中心化的平臺上,用戶屬於平臺而不屬於平臺上的商家,這是一個殘酷現實。

公域流量背後的不確定性和逐漸攀高的獲客成本

通過佣金事件,實際上我們也能看到公域流量背後的不確定性。

只有將用戶導入自己的平臺(自己的微信群、個人號、小程序等)才能實現流量的可控性,這也是近兩年“私域流量”這一概念原地起飛的原因。

另一方面,不管是美團還是淘寶、抖音,還是其他流量入口型平臺,公域流量都是需要付費的,且成本還在不斷攀升。相比之下,雖然私域流量也需要投入運營維護成本,但其獲客成本較低,且能夠反覆觸達,帶來銷售轉化的概率也更高。

流量紅海之下,如何將公域流量轉變為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意味著什麼?真正的用戶資產沉澱。

從以公域流量為主的淘寶、微博、抖音,也暗搓搓開啟了私域流量嘗試的大趨勢來看,私域流量在往後一定是新的戰略重點。因此,梳理各平臺的流量運營邏輯、搭建起自己的私域流量框架,過程雖然繁瑣卻很有必要。

以微信平臺為例,私域流量的運營邏輯是什麼?

以高度去中心化的私域流量霸主微信為例,它從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運營邏輯並不複雜,可劃分為付費和免費兩條通路:

1、免費。通過公眾號/視頻號內容平臺,以優質圖文、短視頻形式觸達用戶,吸引用戶成為粉絲後,將用戶沉澱進微信群或個人微信號,成為私域流量;

2、付費。通過騰訊廣告平臺(廣點通)或公眾號後臺廣告主投放廣告或最新的附近推廣告,將公域流量轉化至自己的公眾號或小程序進行轉化;

當然啦,這裡的免費和付費並不絕對,隨時可以切換。

總結下來,微信平臺內已經形成商業閉環,不管是小廣告主還是大廣告主,都能根據自身實際需求選擇到合適的私域流量沉澱方式,最終實現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