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在中國,只要會普通話,一般是沒有什麼地方存在語言障礙而無法溝通的。就算是你不會說普通話,山東的同學到了河南、河北,就算你只會沙東話,也能溝通個大概,絕不會有人聽不懂你說話。

但是到了浙江,你就會發現這套行不通了。從方言學的角度來劃分,浙江95%以上的人口說的方言都可以被歸為吳語。但當杭州人、台州人和溫州人一起張嘴的時候,只能尷尬地切回普通話模式。

在浙江,有時候就算是來自同一個縣也有可能彼此語言不通,為什麼會這樣呢?

浙江話,自帶加密功能

浙江人雖說講的都是吳語,但吳語也有差別。浙江的吳語可以分為六個大片:太湖、台州、甌江、上麗、金衢和宣州片,而太湖片又可以再分成四個小片,相互之間差異非常大。

早在2015年,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啟動時,浙江就憑藉自己省內方言的複雜程度,成功引起了調研團隊的注意。一開始,按照一縣一點的原則,浙江就確定了77個方言點。但他們發現,有些縣根本不止一種方言。最後調研團隊又增加了11個方言點,總計88個。

換句話說,浙江省已經確定的方言就有88種之多。浙江人講起家鄉話,都自帶屏蔽功能。

同為吳語區的一份子,彼此間差異卻如此之大,其實與方言學的劃分定義有關。

方言之間能否被劃分為同一類,主要根據它們的音韻學特點來劃分,也就是“特徵判斷法”。音韻學上,同樣符合一個特點的方言,就好像得到了一張開頭號碼相同的身份證號,也就得到了一個地方的身份確認。

而判斷一門語言是否是吳語,主要看“幫滂並、端透定、見溪群”這九個字的讀音有沒有保留古代的讀音。北京話中“幫並”合一(都為b),“端定”合一(都為d),而吳語裡面,“並”和“定”的讀法實際上都是普通話沒有的濁音。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所以只要保留了這種讀法的方言,就被認定為吳語。而用詞、語法上的一些特點都不是劃分方言的重點。

因此,雖然大家都說吳語,內部差異也很大。拿一個“你”字來說,上海、嘉定一帶說“儂”,蘇州說“倷”,常熟說“嫩”,而無錫常就直接說“你”。金庸在《天龍八部》裡就有不少對話都直接使用了吳語。

阿碧微笑道:“兩位大爺來啊來到蘇州哉,倘若嘸不啥要緊事體,介末請到敝處喝杯清茶,吃點點心。勿要看這隻船小,再坐幾個人也勿會沉格。”

金庸是海寧人,所以這裡講的吳語也是太湖片。不過如果他到浙南的溫州去恐怕就真的“弄勿清爽”了。因為浙江南北兩地的吳語差異極大,就算是同一個縣的都不一定能聽懂,更別說南北兩地了。

在北方,這樣的情況很難想象,但在浙江,為什麼就有這麼多的方言呢?

都是它們惹的禍

其實要是看一下浙江的地理地形,就能大概明白了。

浙江的地形號稱“七山一水兩分田”,70%的面積都是山地和丘陵。剩下30%,河流和湖泊還要佔去6.4%。而在古代,要想“跨過山河大海”去和別人交流也是一件困難的事,高山和密林往往也就成了方言的分界線。

因此,在浙江省內,內部方言一致性最強的往往是浙江北部的杭州、湖州、紹興和寧波等。這是因為這些方言區往往都在平原上,彼此間的交流和往來相對比較密集。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浙江省地形圖,可以看到,浙南的地形以山脈丘陵為主,而浙北則有一些平原/ bigemap

還有另一個原因——這些地區有發達的水系連通。

在太湖水系和大運河水系、這些地區的人們可以乘船往來,因此在一來二去間,語言的溝通性也就大大提高了。而錢塘江沿岸的方言,一般也都是可以溝通的。

同理也適用於舟山和寧波。雖然它倆一個在陸地,一個在島上,但兩地之間有發達的海運,在清代海運解禁之後,許多寧波人都去了舟山。因此寧波話和舟山話的溝通度也很高。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2011年7月9日,浙江舟山,一位小男孩正在等待下海游泳的最佳時機。沿海便利環境,讓舟山和寧波的方言差異沒有那麼大

所以你看,《射鵰英雄傳》裡郭靖說的是杭州話,黃蓉說的則是接近於寧波話的舟山話,這兩種都是浙江北部吳語太湖片的方言。所以他們兩個最後能成一對,主要原因還是談情說愛的時候,語言溝通沒有障礙。

而浙南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由於多山地丘陵,浙南即便是緊挨著的兩地,方言也往往不能溝通。浙南的台州市雖然與寧波相鄰,然而兩地隔了一座天台山,因此方言差異很大。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2016年4月30日,浙江麗水,春暖花開時節的雲和梯田,浙江地形多山地、丘陵,也是他方言眾多的原因之一

而講著“惡魔之語”的溫州人民,由於西面靠山,東面靠海,境內又有150多條河道,因此不僅同屬吳語區的寧波、台州人聽不懂溫州話,溫州人自己也不一定能聽懂溫州人說話。著名的互聯網傳說中,抗戰時曾被當做軍事密語的蒼南蠻講,也就出現在這一地區。

不過,“十里不同音”的情況也不能完全推給地形,移民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比如,浙江西北部的安吉、長興等縣,就分佈著總人口50多萬的一些使用河南話、湖北話的官話方言島。吳語區還有其他地方的方言,這就是因為移民。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2017年5月13日,浙江省安吉縣老石坎水庫。移民到這裡的人因為山脈阻隔交流更困難,也就很容易形成方言島

比如,1851-1864年的太平天國戰爭中,浙北是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地區,戰後人口損失也十分慘重。以安吉縣為例,1851年該地區人口29萬,可是到戰爭結束後的1871年只剩下1.1萬人。因此清廷從湖北、河南等地遷來了大量移民用來補充人口損失。隨著他們一同來的家鄉話自然形成了官話方言島。

也就是說,在浙西北地區,這個村子還是本地說吳語的土著,只隔了一座山或一條河的另一個村就可能是清中後期遷來的河南、湖北移民,說的外省方言。由於交通不便,他們世世代代也沒有進行交往,雜七雜八的方言也就保存了下來。

不只戰爭移民,古代的軍政制度也會帶來方言島。比如浙江寧波觀海衛的燕話方言,實際是一個閩南語方言島。而溫州的金鄉話,則兼有北方方言和北部吳語的特點。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2019年3月17日,浙江省寧波市,大量移民的湧入讓寧波這座城市充滿著生機

這些人就是由於軍事需要,從福建或浙江北部遷移到沿海地區從事衛戍活動的。這些軍戶往往攜家帶口居住在與周邊隔離的軍事據點內,他們的戶籍也不能從軍籍轉入民籍。這樣保持著與外界的隔離狀態,就使得他們的方言得到了保留。

外來移民不僅能直接產生方言島,也會影響本地的方言。比如南宋遷都杭州,大批北方人也隨之移居。在1127年到1156年的30多年裡,杭州的外來人口就超過了本地土著。因此杭州話受到北方話的影響,也帶上了濃重的北方色彩。

沒有經濟中心就沒有標準方言

不過,浙江方言之所以這麼紛繁複雜,主要還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標準語”。

一般情況下,一個地方的影響力越大,則周圍地區的人與它的交流越多,該地的方言也就越有可能成為本地區的“標準語”或“共通語”。而這就跟地方的政治經濟地位有關。

比如日本在19世紀後期開始推行國語運動,而當時首都東京當時在日本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都十分強大。東京上層社會使用的方言就成功當選了日本標準語。而當時影響力稍遜於東京方言的關西話,現在只是電視娛樂節目中搞笑藝人在使用。

粵語也是同樣的情況。從清代開始,廣州就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廣州方言也逐漸上位成為粵語的標準語,而曾經與廣州話相差無幾的四邑話就沒什麼人會說了。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北京工體,陳奕迅用粵語唱歌,粵語不僅是廣州的代表,因為港劇、粵語歌的流行,它也一度風靡全國

但浙江就完全不同了。“浙江”一詞首次出現還是唐朝。由於以前行政區劃過於臃腫,浙江被唐肅宗拆成了東西兩道。在整個唐代,浙江的行政中心又三次遷徙,這三次遷徙的目的地分別是昇州、蘇州、杭州。

直到北宋,東西兩道的分分合合重複兩次後,終於在南宋初年,確定了以越州(紹興)和杭州作為兩路分別的行政中心。

在明清時期,此前一直和杭州上演“甄嬛傳”的蘇州府被劃歸江蘇,杭州才終於成了浙江地區真正的老大。不過,這早就沒什麼用了,因為這時吳語的分割局勢已經基本確定了。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2013年11月19日杭州西湖斷橋邊的集賢亭上游人如織,據說斷橋建於唐朝,隨著浙江政治中心的變遷,斷橋的人流量亦會隨之變化

由於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浙江方言最後也沒有一個“老大”,最後大家都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

外國傳教士就曾親身體驗過吳語的魔性。1845年6月,英國傳教士施美夫就發現,他的中國男僕(寧波人)在吳淞口試圖與船工、水果販子等人交談,他的話有一半沒被聽懂。而不是本地人的官員,通常都要隨身帶著翻譯。

為什麼浙江人說話相互聽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