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春秋戰國,周王朝式微,諸國並起,在天下開啟了一場壯闊的戰爭史詩。大爭之世,人才輩出,為這場上百年的諸國紛戰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而戰爭的結局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不過秦國雖然強大,但在統一過程中也絕非輕鬆,因為諸國曾經多次合縱起來攻打秦國,最為典型的就是公元前318年,犀首公孫衍率楚魏韓趙燕五國攻秦,一直打到了函谷關腳下,一度讓秦國苦不堪言。而秦國為了應對東方六國的制裁,也並沒有要坐以待斃,而是採用了“連橫”的策略來對抗諸國所聯合起來的“合縱”,最終大獲全勝。

合縱與連橫作為當時兩種不同的聯盟方式,無論是從表面上,還是邏輯上看都很簡單,但是準確的實施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畢竟它與諸多因素休慼相關。因此,合縱在與連橫的碰撞中會輸也絕非是偶然,而是有其更加深層次的緣由。

合縱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

1、合縱到底是什麼?

《韓非子·五蠹》有云:“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

說的通俗一些就是小國聯合起來對抗大國,這其實也是我們常見的小國間的自保方式,就例如三國時期蜀漢與東吳結合,北拒曹操,這其實就是合縱。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所以一些小國出於恐慌,為了自保,開始聯合起來,等到了蘇秦、公孫衍出現之後,開始正式大規模開展合縱這種外交策略。

韓、魏、齊、楚、燕、趙從親以畔秦,令天下之將相會於洹水之上,通質結盟,約曰:‘秦攻一國,五國各出銳師,或橈秦,或救之。有不如約者,五國共伐之!’諸侯從秦以摒秦,秦家必不敢出於函谷以害山東矣!

這種合縱的策略最初的時候確實是好的,使得秦國十五年不能出函谷關

2、合縱具有不可預測性,容易出紕漏。

然而它的弊端也是非常的多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其缺陷逐漸顯露無疑。

——比如說除了楚齊,韓趙魏燕四國雖然實力有一些差距,但是差距並不是很大,這也就導致了整個聯盟中缺少一個說話有利的領頭羊。看似是聯盟,但其實是各自為主,並且因為聯合的國家太多,很多時候狀況會變得難以控制,也就是說會導致很多無法預料的現象出現。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因為每個國家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想著為各自謀取什麼利益,最初的時候是為了抑制住秦國的發展,於是組建聯盟,然而隨著聯盟的時間長,這些國家的國主難免不會產生別的心思。並且這些國家也不是一條心的,戰國紛爭,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相互的鄰居,國與國之間的恩怨也並不少。

在後世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當初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十八路諸侯雖然打著一個名義,但是同樣的爭鬥不堪,聯盟只需要一個導火索就會破裂,董卓拋棄了洛陽之後,聯盟立馬四分五裂。

同樣的,合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缺少一個說話一言九鼎的國家在前面帶領著這些國家。

所以說合縱失敗最為重要的一點,在於人心不齊。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蘇秦雖然是合縱策略的提出者,最後配六國相印在身,榮耀加身,但是他其實也不能真正意義上的掌握這個聯盟。而一旦作戰,各個國家都想要保存自己的實力,抵禦秦國的同時也消耗著他國的實力,所以匍匐不前,畏首畏尾,當整個聯盟裡所有的國家都是這樣的想法的時候,這個聯盟也不過是外強中乾。一旦一場戰爭失利,那麼很快整個聯盟都會崩潰。

因此,合縱看似強大無比,多國聯合,但是卻是小國聯合,彼此都不願消耗自身的實力,所以看似聯軍百萬,但是戰力卻不強,缺少一個領導者,無法將各國人心擰成一股繩,所以聯盟內部也有爭鬥。對外,聯盟裹足不前,對內,相互碾軋,這樣的合縱又怎麼能夠成功呢?

連橫看似弱小,但卻無懈可擊

1、連橫是什麼?

《韓非子·五蠹》有云:“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

如果說合縱是聯合弱小對抗強敵,那麼連橫就是聯合一個國家(通常為實力較強的國家)再逐一攻打其他弱國,這兩者之間某種程度上屬於一個對立,而且看起來似乎連橫遠不如合縱,畢竟合作的國家相當少,一般有且只有一個。

至於連橫策略的詳細實施過程,通俗點來講就是“一手蘿蔔,一手大棒,打個巴掌給個甜棗”,即軟硬兼施,雙管齊下來施行。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2、連橫是秦專門針對“合縱”的對策

連橫的策略是在合縱出來之後由張儀最先提出來的,因此我們可以說連橫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瓦解合縱這個計謀,所以連橫能夠很好的利用,並且注意到合縱中所缺少的東西。

比如當時儘管東方六國合縱抵禦秦國,但是因為地形的原因,這些國家距離秦國有近有遠,近的恐懼秦國,而遠的則並不警惕。看似是六國抗秦,但實際上更多的卻是韓、趙、魏三國充當主力,而其餘國家差不多都處於觀望的狀態。

所以,合縱聯盟是相當鬆散的,很容易被逐個擊破。而張儀所提出的連橫就是抓住合縱的缺陷,也就是“人心不齊”下手,來挑撥六國之間的關係,瓦解聯盟。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張儀先從韓魏兩國下手,兩國接連在秦國手中受挫後,這兩個國家的實力一直不斷的減弱。因為這兩國的位置處在中間,所以其聯盟中的其他強國(比如齊楚)也同樣有著吞併這兩國的想法,而秦國則勾起齊楚對這兩國的慾望,來破壞聯盟,讓其選擇與自己聯盟。之後張儀又依樣畫葫蘆,使得齊楚兩國反目成仇,達到破壞合縱的目的。

其實說到底,國家之間的合作完全是由國家利益決定,從來都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一直的朋友,而連橫就是抓住了這個特點來對目標進行遊說。

3、秦國的連橫策略一直在不斷優化

秦國早期的連橫反覆性較強,並沒有詳細清晰的合作伙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這種“偷雞式”的連橫策略被列國給看透了,於是秦國與時俱進選擇了范雎的遠交近攻,即聯合遠方與自己沒有過多接觸的齊國,兩家形成了名義上的聯盟,然後對附近的韓趙魏下手。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有人或許會認為這和之前的連橫有所差別啊,畢竟這是按地理遠近來衡量外交。但其實我們只要細心點就會發現,秦國的合作伙伴仍舊是有大國齊國,與曾經的連橫並無多大異處。只不過這時候的秦國更加的將合作對象給固定了罷了,不再像之前那麼反覆。

而這個連橫聯盟卻沒有出現合縱那樣的情況。一是參與的諸侯國少,只有強秦和強齊。二是因為區域的原因了,兩國因為沒有直接的接觸,位居兩邊,看似是聯盟,但是卻仍然是各自做主,雙方並不摻合,就這樣,強強結合,很快秦國就開始放心征討自己身邊的小國,實力日漸龐大。

合縱為何會被連橫擊敗?(唯物論觀點來解答)

談到東方諸國合縱之敗,很多人都覺得這有些不可思議,畢竟以多打少,即便不勝,也不該輸,但事實擺在眼前,合縱就是輸了。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其實只要瞭解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會發現合縱會輸這是必然。用我們哲學的話來講,合縱過於機械死板了,因為它的系統過於龐大,隊伍利益鏈太長了,要考慮的東西太多,完全不能夠像連橫那樣可以靈活變通。

秦國的連橫是唯物論的產物,具有的優勢是合縱無法比擬的。首先,合縱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連橫可從一開始就是朝著合縱的弱點去的,目的性是十分強的;其次,秦國的連橫在遇到瓶頸後,做到了改良優化,比如衍生出了遠交近攻,這種與時俱進的格局也是他國所無法擁有的。

所以合縱會敗不是沒有道理。

戰國時期外交間的激烈碰撞:為何看似強大的合縱最終會輸給連橫?

不過雖然合縱在歷史上被連橫所破壞,但合縱並不是完全會被連橫全面壓制,合縱在一定的條件下還是能夠逆襲成功的。

——我們縱觀歷史上幾次相對較為成功的合縱策略,他們的聯軍統帥都是公孫衍、孟嘗君、信陵君這樣的人,這些人都有共同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人格魅力超強,屬於劃時代的人才,因為有他們領軍,各國才能夠做到完全信任,畢竟這些能人是大家都信得過的人。

但很顯然,這種級別的人才並不是一直都會有,所以合縱輸給連橫終究還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