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苏州河、走进苏州河(之一)

曾几何时,我们熟悉的弄堂渐渐地消失了。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与上海的弄堂石库门全都被一辆辆铲车轰隆隆抹平,进而矗起一栋栋分不清是中是西是南是北风格样式的筒子楼和高楼,于是地不分东西南北,城不论大小古今,全国同一,千城一面、万镇一统。但那些曾在弄堂里在石库门里发生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往事,却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曾经历过人的脑际间,并时不时地跳跃出来,回闪一下,真的,有时忘却是件难事。上海的弄堂里,各家有各家的经,个人有各人的事,如果篡改一下列夫·托尔斯泰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名言,那就是:“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仅此而已。

在我的童年时代,住的老屋是一幢坐落在苏州河北岸新闸桥边的二层楼洋瓦房,非常突出地横卧在河岸路边,底层是一家陶瓷公司的办公室,楼前还有大片空地兼做陶瓷仓库和堆场。我家住的二层,南北有窗、穿风。正南面正是苏州河,而我最喜欢做的事,便是趴在窗台上,眺望河道中的一切景致。我目睹了搬运工,船民们繁重劳动,艰辛生活的一切景象,这景象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中。那“嗨哟,嗨哟”的叫喊声,时高时低,时狂嚎,时呻吟;无论什么调门,都是他们从那仅六寸宽的木板上,那个维系河道与岸上的跳板上,在一步步向前移动中发出的,是肩头被那几百多斤重的,黄沙石子,砖块抑或别的什么货物所压而迫不得已发泄出来的,且无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卸货装货。尤其是在三伏酷暑,那烈日当空的时节,其号声更为沙哑沉重,有时竟似啼泣。然而,一当暮色降临,辛苦了一天的船民们该休息休息做做饭什么的时候,苏州河中便泛起了另一种景致;河面上缭绕了一缕缕淡淡的炊烟,一条条小驳船上闪起了星星油灯的亮光,当然大一点的船有一盏特别耀眼的汽油灯,远远地望去,好像前面不是在河道上,而是在哪一条弄堂里。偶尔,会有一两个船民,提着一只瓶,箭步跳上岸,闪进桥堍边一家有四开间门面的绍坊,打半瓶酱油或油什么的,而此时绍坊中的那架五灯收音机里,传出的是蒋月泉的弹词,正唱的是《白蛇传》中《合钵》,词凄曲婉,牵肠百折,它在那河岸或许那柔和的江南丝竹声,可以清除些人们在白天的劳累吧。

我之所以要说是走进苏州河,是因为在我的情怀中,苏州河已不再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它是一个河岸两边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民风民俗的集合体。而这种情怀唯独只有贴近它,而且融入其中的人才能感悟得到。那时,每当夜晚,沿岸边自西藏北路以西,一片黑沉。尤是是河水涨潮时分,全部驳船拖轮泊岸而息,河道不能行船,那更是一片静寂。深黑,唯有那污浊的潮水,以它那固有的节奏,唱着那首“哗,哗,哗”的进行曲,坚定不移地向西行进。若哪个不识它性格的船民胆敢在涨潮时行船,那随时就会有闷船于桥洞之下的危险。每每,在春风沉醉的晚上,我依窗临风,朝远眺望,映入眼帘的永远是国际饭店上的那盏发着幽幽红光的顶灯,唯独此时,方才想到上海已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而再回首,朝北窗望去整条弄堂里黑压压,一排排棚屋陋房,难见一丝光明,有的屋里竟然还透出油灯的星光,真让人难以置信这还在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然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人感觉这是一种落后。棚屋陋房里没有自来水,每天清晨,男人们抓着一大把水筹,到积水站挑两大桶水,倒进自家的水缸里,然后急匆匆地赶到不知是码头还是仓库上工去。女人们只能拎着只洋铁皮铅桶,一路摇摇晃晃地很是艰难地把一铅桶水拎回家。每当黄昏做饭时刻,那条弄堂里更是烟熏呛人。那时煤球还没有定量供应,只要有钱就可买,可这儿许多人家的主妇们为省这份钱,就用一只破脸盆在上面糊些泥做成炉灶,放在弄堂中,塞些拾来的柴竹,就这样不畏艰辛地煮起了饭。因为他们知道,钱是男人们用红肿肩头,透体的汗水,一分一厘挣来的。她们也不会因为苏州河的污浊而厌恶它,相反,正是这条河才维系起岸北边一户户生活在陋屋中家庭的生活。我曾在弄堂口听到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约十来岁的小姑娘兴奋地对另一个小姑娘说:“今晚我家吃黄蚬 ”(一种介壳类软体动物,性寒,多食会腹泻。当时市场上卖四分一斤,比螺丝还便宜一半)。同时,脸上荡漾出幸福的笑容。

我从小就常喜欢在近黄昏的时刻,跑到新闸路桥上,去看那一抹绚烂的余晖洒向河面的景致。每当此时,心灵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颤动。当时人还小,肯定没有什么诗情画意的细胞或元素。那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然?不得而知。以后,当我读到了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通体彻悟。尤其是那句隽永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总使我浮想联翩。新闸桥上的落日情景挥之不去;苏州河上的星星灯火久久难忘。我其实当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我以后会死吗?也许告诉别人,人家是不会相信的,这不是哲学的命题吗?“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但我确实经常这样想的。在我十二岁那年,我家向东搬迁,那里的苏州河边,却又是另外一种景致。

追忆苏州河、走进苏州河(之一)

新闸桥


追忆苏州河、走进苏州河(之一)

逝去的苏州河景象


追忆苏州河、走进苏州河(之一)

无论什么调门,都是他们从那仅六寸宽的木板上,那个维系河道与岸上的跳板上,在一步步向前移动中发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