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事到《事实》之一——为什么喜欢指责他人?

现实总比小说更荒诞离奇。4月9日,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在接受《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的过程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说美国现在有谣言,称目前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最初泄漏于比尔·盖茨的疫苗实验室。还有一些阴谋论的说法,说比尔·盖茨试图借助这次病毒及疫苗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还有的说他要用疫苗来实现“人类清除计划”等等等等。这些匪夷所思的指责令人哑然失笑之余,又觉得似曾相识。


从时事到《事实》之一——为什么喜欢指责他人?

前推100年的1918年,有一场堪比眼下的大流行病——西班牙大流感。当时流感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5000多万人死亡,死亡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起源地不明,流感过后,各国之间都开始互相指责、怀疑对方就是病毒的起源国。顺便说一下,这场流感的起源地不是西班牙,爆发地也不是西班牙,流感最初是在美国堪萨斯州爆发的,之所以倒霉地被称作“西班牙流感”,只是因为西班牙在一战中是中立国,没有进行消息管制,因此流感在西班牙爆发的情况被西班牙媒体广泛报导,以讹传讹,在各国新闻机构的渲染之下,西班牙被报导成了流感的集散地,因此得名“西班牙流感”。对这口飞来横锅,西班牙抗争了一百年,抗争的结果是——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以后不准以地名来对新疾病命名。


从时事到《事实》之一——为什么喜欢指责他人?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当时也被感染


不管西班牙流感也好,比尔盖茨阴谋论也好,每当坏事发生的时候,甩锅成了常规操作。怎么大家这么喜欢指责他人呢?

我想起自己在前段时间看过一本书,名叫《事实》,这本书作者是瑞典统计学家汉斯·罗斯林,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位公共卫生专家。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件事与当下颇为类似,这位作者在书中提到

>“人体最大的器官就是皮肤。在现代的特效药被发明出来之前,最恐怖的一种皮肤病就是梅毒……这种可怕的疾病在不同的国家被称作不同的名字。在俄罗斯,它被称作波兰病;在波兰,它被称作德国病;在德国,它被称作法国病;在法国,它被称作意大利病;在意大利,他们称之为法国病。”

这和前面提到的一幕幕是不是很像?作者总结到:

>“归咎他人是一种本能,实际上,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简单而清晰的理由去责怪他人。”


从时事到《事实》之一——为什么喜欢指责他人?

《事实》[瑞典] 汉斯·罗斯林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产生新的疑问:什么动机让这相似的一幕一再重演?我们又该怎样避免陷入这种循环的怪圈呢?

接触过心理学的读者知道,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两个基本的需求,一个是对安全的需求,另一个是对控制的需求。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和控制周围事情的发生,因为控制感能使我们感到更安全,比如常说的非理性消费,就是希望通过购物这种行为,获得对物品的控制感,打消内心的焦虑。其他时候也是这样。如果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倾向于相信背后有人搞鬼,有人用权力或手段使得坏事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这样想能满足我们对控制的想象,也能让我们感到更安全。如果一件事,尤其是坏事发生的时候背后没有人控制的话,那么世界就会显得不可预测、不可捉摸、令人困惑、令人害怕。所以,坏事发生时,我们本能地按这种思维模式去寻找替罪羊,就会开始指责他人,就会出现文章开始的那一幕,把疫情的发生归咎某个人。

神奇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不但让我们在遇到坏事时寻找替罪羊,遇到好事时,也会出于同样的理由去寻找……额,吉祥物!认为是某个人、某个团体或某个理由,造成了好的结果。比如前段时间的美国股市,特朗普上台后涨幅喜人,创造了长达10年的连续增长,可到了今年的3月呢?又史无前例的一个月内熔断四次,创下了美股熔断的记录。当股市繁荣的时候,大家很容易把繁荣归功给特朗普,称赞他领导有方。可股市开始熔断呢?又不由分说地把这笔账也算在特朗普头上。大家想想看,同样一个人,美股增长是他,美股熔断也是他,如此南辕北辙的结果都是因为他一个人,这可能吗?


从时事到《事实》之一——为什么喜欢指责他人?

替罪羊

所以,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寻找替罪羊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对问题的思考。归咎他人与其说是指出了问题所在,不如说是指出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汉斯·罗斯林在书中指出:

>“如果我们止步于指责(替罪羊),而不是做更进一步的研究的话,我们就不会获得任何进步。对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问题而言,我们不能停止于找到替罪羊,而应该观察理解产生问题的整个系统。”

当我们放弃指责后,又该怎么样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呢?

我们需要做到两点:

1.寻找原因,而不是寻找坏人。

2.寻找系统,而不是寻找英雄。

我们必须认识到事实往往是复杂的,一件事情的发生背后存在系统性的原因。解决问题靠的不是归咎他人。解决问题靠的是两大关键系统:组织机构和科学技术

比如这次的疫情,作为建国以来最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没有先例可循。疫情爆发时,指责当地居民生活习惯或公共卫生系统的弊端是没用的。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组织机构的协调运作——从12月30日武汉市疾控中心监测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到1月23日对武汉实施封城,中间仅经过24天。通过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将疫情灾害降到最低。反观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疫情一路走高,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无一例外都是没有及早动员组织机构,开展实施应对造成的。

解决问题的另外一条途径是科学技术。灾难发生时,与其寄希望于找到替罪羊,不如认真研究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这次疫情中的新冠肺炎病毒能够被快速识别,也是靠医学手段进行的快速检测。要知道,12月底病毒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清楚它的特征,公布的名称也是“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但仅仅几天后的1月7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首株新冠病毒毒株。到1月12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在情况通报中首次将“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间时隔仅半个月。并在同一天,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使更多国家能够快速诊断患者。这种迅速实现病毒检测和识别的能力,依靠的也是科学技术。

最后总结一下,灾难来临的时候寻找替罪羊的行为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归咎他人。这背后的主要动机是心理上找到安全感与控制感的情感诉求。不过归咎他人的做法无助于解决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得承认事实往往是复杂的,然后再尝试理解它的运行规律,简单地归咎他人只会使你把握不住问题的真正要点。当我们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要忘了从两个关键系统:组织机构和科学技术。

不过令人稍感宽慰的是,随着疫情的发展,一些国家开始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放下情绪化的指责,用务实的态度开展国际合作。另外不知你发现没有,当疫情在各国刚刚爆发的时候指责往往最为强烈,意大利如此、西班牙如此、美国、加拿大都是如此。也许,转机恰恰就在大家放下成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毕竟,疫情不是可以各扫门前雪的家事,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


从时事到《事实》之一——为什么喜欢指责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